珠寶大師陳世英
主持人馬驤:
這樣定制的創作是不是比您自由創作更難?因為每個客人的要求都不一樣,有的人挺難伺候,不是說你。
李輝:
其實我覺得我們都尊重他,都是他設計的,只不過在人體工學上稍微調整了一下。
陳世英:
我喜歡先跟客人談天,看他穿的衣服,習慣,還有講話的那個里邊的內涵,從這個角度切入的話,往往都會達到他們的心意。如果是隨便自己回來的話,可能就沒有那種互動的一個感覺了,我覺得作為一個設計師跟藝術家的話,不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態度。
主持人馬驤:
如果經過溝通,因為您是創作者,客戶是使用者,他就固執的認為我就要那樣,但是他的觀點和要求,和您自己創作的感覺是矛盾的,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陳世英:
對,這個情形其實有出現過,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大部分的這些客戶都會遷就我的那個創作。
主持人馬驤:
不是以客為尊?
李輝:
其實我覺得大家跟他接觸以后,陳先生的人品和給人的感受,人都很尊重他。我看過在國際說,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紫色藍寶石,那個擁有者說你可以把它帶走嗎,你想做什么都可以。那個價值很高,接近千萬美金的原材料,就讓他帶走,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們相信你。他的很多客人都是這樣的角度和出發點。
主持人馬驤:
面對這樣的材質也會有壓力?
陳世英:
以前會有,但是現在有的這種材質壓力在哪里呢?在這個創作的過程里面,或者說是制造的過程里面,時間太長,這個就是一個壓力。
主持人馬驤:
時間太長了。最長的做過多長時間一件作品?
陳世英:
一件作品從開始到完成三年四年都有。
主持人馬驤:
中間我想不是一直在做,而會停,也需要想一想。
陳世英:
對,常常有這種情況出現。
主持人馬驤:
要換了我的話我會隔半個月給你打一次電話,陳先生,我那個作品怎么樣了,兩年了。我是比較心急。李輝接觸這么多時尚界的事,包括珠寶界的創作者也不只陳先生一位,整體的感覺,除了鈦的運用以及技法上的創新和水平達到比較高的層次之外,其它的整個行業的狀況,比如大陸有沒有這方面的設計師?兩岸四地,香港、臺灣、澳門怎么怎么樣,跟國外的設計師比起來,是有差距,還是說有不同?
李輝:
其實中國有一個特別好的基礎,就是傳統里面的很多元素,但是也有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難的一個點,就是說我們的傳統的東西很多,有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入手,像有一個在迪奧工作的一個中國的男孩子,他j 高級定制部門的設計師。他覺得,他小的時候學了很多東西,但是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等到他真的去了國外,到那種有歷史的公司,做這種制作的時候他才知道怎么用,用出來非常恰當。我覺得澳門是一個可以讓人坐下來可以做東西的地方,臺灣跟大陸比較像,他們有很多中國本身的傳統的思想,愛好跟鑒賞的能力跟眼光都很有,但是比較難去有比較大的突破性的設計跟創作,因為還是有一定的拘束性。在香港比較好一些,因為眼光比較開闊,可以把各種各樣東西混搭在一塊。但是由于快速的發展,沒有辦法真正安定下來在一些技術的難點上面找到解決的方案,我想可能也真是,因為陳先生的工作在澳門,人經常在香港,然后在世界各地他有很多的去時間的投入,還有他自己可以安靜下來去考慮一些事情,加上他本人的性格也是這樣,所以我覺得他能夠突破,在這樣一個基礎里面跳脫出來,讓國際上對他的成就真的是沒有辦法不嘆為觀止。
主持人馬驤:
在國際的創作里或者高級定制里,大概活躍著多少可以稱之為大師的創作者?
李輝:
我覺得在珠寶的領域里面,甚至是鐘表領域里面有一點點創作枯竭,這個枯竭的其實是一個新的材料,新的創作語匯跟新的科技的這樣一種技術能力的使用,相互之間怎么去結合。因為一些國際知名的大品牌公司,百多年的歷史,他當時成名也是因為有一個大師級的人吸引了皇帝,吸引了當時的貴族,馬上他的東西被人傳送開來。但是保持他的水準,在今天是用一種市場經營的方法推動他的產品,但是真正的設計,這種設計核心的東西,因為他沒有辦法走出從前的框框,所以他沒有更多時間,以及材料方面的能力。
陳世英:
他們追求的是一個市場,而且他們設計的也是跟科技結合,因為手工做的有限,如果有科技配合他們就按照市場需要不斷生產,所以設計師現在在特別的創作上受到市場的一個牽制。
主持人馬驤:
這樣的,而且我想是,這樣的設計師他不是說按照既定的程序就能培養出來的,對吧?我們可以培養出律師、醫生,但培養設計師很難。
李輝:
我沒想到律師成為主持人,馬驤,我們今天看到了這位年輕才俊。其實去年的時候,有一個外國公司的總裁來跟陳先生說,可不可以跟我們合作。我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是一個大的有悠久歷史的公司邀請他,我覺得很為他高興。但是他的回答我更高興,他說他要做自己的事情。
主持人馬驤:
這種拒絕對您來說沒有難度嗎?
陳世英:
這個拒絕在我自己覺得,因為那個時候法國人來說,到現在為止還是以為他在這個珠寶設計、時裝設計上還是頂尖的,但是因為他看到我們作品的時候,那種感覺完全改了。那我的拒絕就是說上帝很想做一個世界最好的一個東西,如果由我來設計,你們幫我們去生產的話,我看上帝也會鼓掌。所以我拒絕是用這種態度去拒絕。
主持人馬驤:
我理解您這句話是留了一活口。
李輝:
其實我覺得在文化的交流里面,存在了很多的互相給予的活口或者通路。前兩天在故宮看到一個展覽,那是清朝的皇帝、皇后們的衣服,其實看到的配色還有手工的使用,還有他們的寶石,那種朝珠,加上一些像天使的皮膚一樣的珊瑚珠,那是給皇帝戴的,你沒想到那時候的天子可以用那種浪漫的顏色。他的服裝的處理還有精細程度,我覺得真的在國外的高級定制服裝也是在其中找了一點點的元素運用了一下而已。我總覺得有一些驕傲或者自豪感是應該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落實點的,改善我們今天的不足,讓我們真正好的東西可以為人類留下更多的記憶。
主持人馬驤:
這樣的工作除了說無法培養出來的大師之外,媒體的功效和功用也是很大的。
陳世英:
我覺得培養只是一個基礎,但是能夠引發他不斷追求,還是有一些發自內心的一種個性。
主持人馬驤:
您帶徒弟嗎?
陳世英:
有帶過。
李輝:
有人要改行。
陳世英:
教學生也教過幾年。
李輝:
香港大學。
陳世英:
對,但是現在很難看到一個能夠有突破性的。但是我的個性就是有一個感覺,你學是不夠的,你要跟這個大師去學,去生活,跟他一起看他生活的過程,然后回來自己再去把它抽象化。這樣才有這個潛質。
主持人馬驤:
我感覺出來了,其實還是要靠命運的一些安排才能達到的,確實這樣,沒辦法。
李輝:
認命了似的。
主持人馬驤:
我看從事藝術品設計這行是沒戲了。李輝有沒有想到改行,有一天我發現我對于某一行是上帝賦予我更好的能力。
李輝:
其實對于順眼的東西帶來你內心的歡喜是非常自然的,能有機會表達這種東西是非常好的事情。會不會有一天也會做一些什么,因為我見到的都是大師級的人物,很難出手,現在已經養成了眼高手低的習慣了。
主持人馬驤:
除了比如陳先生的展覽以及相關的節目之外,還有什么打算,在其他的領域或者說有一些什么樣的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藝術方面的比較頂端的這種資訊或者體驗?
李輝:
其實馬上節目的12周年就到了,也希望能夠跟媒體在大家的支持之下能夠做一些相關的這樣的藝術的展覽,其實除了藝術之外還有工業設計,因為真正改變生活的質素,這些設計里面很多的內容都是跟大家伙息息相關的。因為中國走到今天,經歷了那么多事其實非常不容易,每個中國人都付出了很多,我覺得如果能夠為我們這個民族還是世界,說的有點大,能夠做一點比較實在的事,我覺得那個是非常好的。
李輝:
一系列的合作在等著我們。
主持人馬驤:
好,今天的時間差不多快到了,最后我看到很多網友,一開始說珠寶大師覺得很神秘,接下來的感覺是說這個離我們是不是有點遠?想跟大家說一點我自己的感受,我覺得每個人的工作其實都是很細致或者說很,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做很平常的重復工作,包括生活也是這樣。但是重復的過程中可能會覺得乏味?就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非常感謝您。
李輝:
謝謝。
主持人馬驤:
關于這個展覽以及更多資訊,歡迎大家登陸我們新浪網,為您提供更多的幫助以及您感興趣的東西,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