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亂世饑腸”,隨著賞石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興盛,新疆已不知不覺擁有了十多萬奇石愛好者。07年新疆第一部奇石文化專著《新疆奇石收藏與鑒賞》出版面市,填補了多年以來新疆奇石理論上的空白。在短短一個月間,這本書在哈密就賣出了200多本,但作者馬吉青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買書的人大多是外地人,本地的奇石經營者雖說靠石頭掙了錢,但卻少有人問津一本有關本地奇石文化的書。
瑪瑙《仕女》
《新疆奇石收藏與鑒賞》正式發行一個月后,有兩件小事令馬吉青感慨不已。一是青島觀賞石協會會長、《石語》雜志的王主編在和田一次就采購了4集裝箱石頭。二是浙江省觀賞石協會來了一個100多人的購石旅游團在新疆滿載而歸,其中一位在機場買了本《新疆奇石收藏與鑒賞》,回到浙江后就給他打電話說:早知道哈密有那么豐富的奇石資源,我們就應該到哈密去。新疆遍地都是寶啊!
為什么新疆的一些奇石愛好者在感到資源枯竭,生意不好做時,外地人卻格外看好新疆奇石,紛紛到新疆購石呢?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賞石文化就在中國文人中興盛,其后在中國歷史上幾經興衰。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部分地區形成了一股賞石風潮,并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影響到了新疆。目前國內發現的奇石品種有300多種,新疆就有100多種,幾乎占了一半,而且新的品種仍然在不斷被發現,可以說新疆是與內蒙、廣西一樣重要的我國三大奇石資源省區之一。
硅化木《小黃山》
新疆奇石,特別是具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和田玉奇石,以哈密硅化木、風凌石為代表的新疆大漠石等,因其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和自然天成的藝術性,受到了國內外奇石愛好者的廣泛認可。新疆國際大巴扎、民街不僅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旅游購物之地,也已形成了新疆最大的奇石交易市場,每天都吸引近萬名游客到此參觀購物。
而令人擔憂的是,新疆奇石文化的宣傳研究明顯地落后于賞石實踐,賞石理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只是一種資源型的群眾性參與活動,而不是一種文化增值型的活動。這一點,對已經有8年“玩石”經歷的馬吉青來說,感觸良多。他說,新疆的不少玩石者,多少年來還一直停留在奇石的買賣、挖掘這個原始的初級階段上,不注重對奇石文化的研究;新疆奇石市場的檔次也不太高,且魚目混雜,比較混亂;更有一些玩石者對新疆奇石資源進行盲目挖掘,竭澤而漁,根本談不上對奇石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更談不上鑒賞能力的提高。致使大量新疆奇石精品以極低的價格流落到了內地。而與此同時,一些內地的石商和奇石愛好者憑著他們的獨特的投資眼光、賞石理念和對奇石文化的深刻理解,紛紛看好新疆奇石的收藏投資前景。
戈壁石《荷塘春雨》
馬吉青說,寧夏和廣西的石文化由于早期一批地質工作者不遺余力地推介,加之后期一大批文化藝術和理論工作者的廣泛參與,以及當地政府頻繁舉辦國際或國內大型奇石展覽(節),而使其確立了在中國石界的地位。寧夏人憑借著鄰近內蒙古的優勢,將內蒙戈壁石推向了國內外市場。廣西特別是柳州更是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借助于《石道》《賞石文化》等刊物廣泛地宣傳本地石種,兩年一次的柳州國際奇石節到去年已經舉辦了三屆,使得廣西大化、內蒙葡萄瑪瑙名揚四海,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來此觀光,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幾年,自治區及哈密、阿勒泰、石河子、鄯善等地先后成立了觀賞石協會,組織了一些奇石展覽,編輯出版了《新疆奇石》《哈密奇石》等大型奇石畫冊,新疆特別是哈密的奇石愛好者也紛紛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參加各種石展,使國內外的奇石愛好者逐漸認識了解了新疆奇石。馬吉青說,盡管這幾年新疆奇石愛好者隊伍不斷擴大,熱心于研究新疆奇石理論的人卻很少,不要說外地人不清楚新疆奇石的石種、分布、產地等情況,不少新疆奇石愛好者也僅是跟著經驗和感覺走。這種理論性的欠缺,極大的影響著新疆賞石文化的健康發展,更別說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