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玉雕件中較為特殊的制品,是我國傳統(tǒng)的吉祥之物。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此物遠在東漢時就已有之,在清朝時,已成為宮廷的珍寶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紋、靈芝做成頭部銜結(jié)一長柄而來。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仗演變而來,當時人們用它來搔手顧不到的癢處,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廣泛,它可作防身器物,戰(zhàn)爭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揮之物,寓意萬事順利,吉祥如意。作為吉祥之物,它在民間及宮廷中都有廣泛的使用,常人遠行前,家人或友人會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祝愿;佛僧講經(jīng)時,常用“如意”作隨身攜帶的道具。清代,“如意”在宮廷中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如皇帝登極大典上,主管禮儀的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順利;在皇帝會見外國使臣時,也要饋贈“如意”,以示締結(jié)兩國友好,國泰民安。在帝后、嬪妃的寢室中均有“如意”,以頤神養(yǎng)性,兆示吉安;特別是在帝后大婚,及至宮中萬壽,中秋元旦時節(jié),都需要臣下敬獻數(shù)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見,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宮廷禮儀、民間往來、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貴之物。
歷史已進入了現(xiàn)代,許多歷史上盛行的玉器飾品(包括翡翠飾品)如玉簪、玉釵、龍鉤、頂戴、板指、玉帶、扁方、香囊等等,在如今大眾化的珠寶消費市場上已基本絕跡,只是在文物店、古玩店或古玩市場中還可以見到這些飾物,但如意卻被人們接受并流傳下來,受到了當代人們的普遍欣賞,成為雅俗共賞,雅俗樂用的飾品。如今在北京,廣東四平、揭陽、河南南陽,鎮(zhèn)平以及揚州等地,仍有不少玉雕工藝師用翡翠、和田玉、獨山玉等制作各種造型的如意雕件。在珠寶市場中,我們常常可見到在翡翠制作的花件中,在眾多圖案中搭配上一個如意的圖形,以示對選購者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