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遠在商代(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制作裝飾品。1950到1952年在對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還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裝飾物作為剪紙藝術的前身,在剪紙藝術的發展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西漢時,人們開始用麻纖維造紙。相傳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漢武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寢,食不甘味,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像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后因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令紙張得以普及。紙張的“平民化”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
剪紙藝術的主要材料是紙張和剪刀,有時也會用一些諸如刻刀、錐子、尺子等輔助工具。選用的工具決定了剪紙藝術也具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藝術。因此,剪紙藝人一般都擁有自己習慣使用的工具。
百達翡麗5180/1 鏤空手表
機芯:240 SQU超薄自動上弦機芯/動力儲存:48小時/表殼:18K白金表殼/表盤:鏤空表盤及表殼襯圈/表殼直徑:39毫米
百達翡麗的這款5180/1鏤空手表是向鏤空工藝致敬的作品。鏤空表盤可以完美地展現出機芯運動時的翩翩舞姿。5180/1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為雕刻出一個令人震撼的透視結構,即使是完全鏤空上擺夾也要花上數個小時,而在發條盒夾板、基板、主發條盒兩側以及這款手表眾多其它部件上作鏤空處理,更是需要數個星期才能完成。
手表采用了超薄的calibre 240機芯,自動上弦,機芯基板上裝有一枚 22K 金珍珠陀。
鏤空工藝
而在歐洲,雕刻藝術很早已被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金匠用作手工藝品的裝飾,他們只用一把細小的雕刻刀即可雕琢出多款圖案。歐洲于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時雕刻藝術已經廣泛使用在珠寶首飾、手表、甚至盔甲和兵器。
從雕刻藝術衍生出了一門制表工藝:鏤空工藝,它和剪紙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工藝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危機,而終于在1930年得以復興。瑞士鐘表工匠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才尋找回了這種曾經于十八世紀興盛繁茂但隨后被遺忘的傳統工藝。大部分工匠以普通機芯為基礎,先用針把需要鏤空的部分鉆成小孔,然后用鋸把多余的金屬剔除。下一個重要步驟是用雕刻刀把所有邊緣修飾成45度角斜邊,以及把機芯面雕成不同的圖案。完美的工藝不只是細心地雕琢每個角度,而是每層零件必須把透視底層機芯的阻礙減至最低。
格拉蘇蒂Julius Assmann 4
機芯:Cal. 46機芯/表殼:18K玫瑰金表殼,藍寶石表鏡/表盤:白色表盤,鏤空雕刻/表殼直徑:45毫米/限量:25只
格拉蘇蒂為紀念J. Assmann Glashütte I/SA工廠成立155周年,特別推出了這只鏤空表。這款鏤空雕刻手表直徑為45mm,使用玫瑰金打造外殼,并選用復古的懷表表殼樣式呈現,限量25只。
透過18K金鏤空鍍鋅表盤,可以看到陀飛輪機芯的優雅運作。該款手表選用了Cal. 46機芯,兩邊以橋板固定陀飛輪,并有時針逆跳功能。表面及發條盒上的精致鏤空及華麗雕飾使得搭載了這25限量只機芯成為難能可貴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