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族:我用奢侈作青春LOGO
拿2000元月薪,敢買1800元的皮包;用Dior香水,卻穿不足百元的衣服;吃上百元一份的牛排,銀行卡上經常只剩幾十元……一直以來,為數不少的年輕人上演著這樣的“奢侈生活”。因為奢侈而月月花光所有的薪水,他們又往往被戲稱為“月光一族”。
以往,一提及他們只是皺眉:“虛榮!”而最新統計顯示,25至30歲的中國年輕人正在奢侈品消費群體的隊伍中逐日加大比例。到底為什么,如此多的年輕人在“奢侈”的道路上趨之若鶩?“虛榮”真的足以解釋一切嗎?
調查一:我“奢侈”因為我必需
在美美力誠門口遇見小月(化名)時正是下午,她兩只手都拎滿了包。對于記者關于奢侈的提問,她反問道:“什么是奢侈?”23歲的她去年剛大學畢業,如今在一家公司當會計,月薪不足3000元。而她一下午的購物金額,就遠遠超過了一個月的總收入。在承認自己是“月光一族”的同時,小月還是“無法理解”奢侈的含義:“這些東西都算是我的生活必需品。”
原來,身為獨女的她從小就有優越的生活環境。自懂事起,就不知道多少次地跟隨父母出入類似的高消費場所。在她的消費習慣里,花1000元買瓶香水,花上萬元買件連衣裙,都是很正常的事。“我的工作是為了增加閱歷與經驗,不是為了掙錢。我的花費與生活方式,都在家庭的承受范圍之內。”
調查二:穿著決定價值
對于在會展中心某企業工作的27歲的朱小姐而言,“月光一族”和“奢侈消費”都是比較嚴肅的話題。每月薪水在6000元左右的她,常常是在拿到薪水后不到半個月,就被各類貸款、投資分割得身無分文。花大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薪水買一件世界頂級品牌的上衣,對她而言,算是常事。她認為,一位白領人士,需要的不僅是內涵,還有外在的包裝與氣質。
“假如我做到主管的位置了,那我的形象與氣質就不光是在體現個人的魄力與魅力,在某種程度上還代表著公司的實力與文化。雖然聽上去很可笑,但與客戶身著同樣價位的服裝,的確能讓我在與他們接觸時更加收放自如。”
調查三:努力消費也是創造
在25歲的阿SA(化名)位于祥和里的家中,價值數萬元的音響設備與一文不值的破舊沙發相映成趣。月薪僅2000多元的他在耗費了一年多的周折后,終于從商場搬回了這套高級音響。說起“奢侈”,他一臉坦然:“我就是喜歡這套音響。何況我已經掙到了足夠買它回家的錢,我為什么不買?”
在仁和春天從事某頂級品牌銷售的何小姐表示,常常會有一些年輕的白領,甚至是氣質普通、其貌不揚的年輕人光臨他們的品牌。“他們往往目標明確,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能要什么,心里都很有數,并不是像外界盛傳的那樣盲目追求虛榮。”在何小姐看來,真正的可以被稱為奢侈品的頂級品牌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化以及所指代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里,年輕人傾其所有,只為占有一兩件這樣的奢侈品,不過是一種很個人化的對生活的選擇,無可厚非。
今年50出頭的胡女士是一名私營企業者,資產上千萬。
生性節儉的她面對女兒的一擲千金、“月月精光”時,一邊搖頭表示無奈,一邊又認為可以理解。在她看來,以她為代表的老一輩人出生在一個百廢待興,“無”勝過“有”的時代。因此,在他們的觀念里,點滴的積累才可能創造新的財富。而年輕一代出生在一個“有”勝過“無”的時代,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在年輕人的觀念里,努力地消費也是一種創造。他們大多沒有儲蓄,也不喜歡儲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儲蓄。
月光心理:年輕需要張揚
職業心理咨詢師覃浪峰表示,所謂的年輕人傾向于奢侈生活,其實并不算是什么新鮮事,古已有之———所謂少年風流。從心理角度而言,年輕人的心態肯定會張揚與外顯得多,心理上處于一種對世界的占有與掠奪狀態。年輕人需要憑借手中擁有的物質來肯定自己的意義與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尤其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高強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壓力,無時無刻不對他們的心理形成壓迫。他們需要消耗大量的奢侈品,說明他們需要不斷地證明自己、表現自己。
一位社會學家認為,從社會發展角度而言,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嶄新的物質世界,向來敏感的年輕人無法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