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歐洲的外銷紫砂、南京博物院館藏的紫砂精品、江蘇歷年出土的紫砂文物……昨天,為期一個月的“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聯展”在南博開展。其中,由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送展的64件外銷紫砂器成為展覽中的亮點,這64件400年前和茶葉一起運往歐洲的“紅色陶器”經過輾轉漂泊后,首度回到故鄉江蘇。據悉,這批紫砂珍品的“回鄉”保險費高達750萬元人民幣。
此次參展的紫砂珍品
據介紹,17世紀初,也就是我國的明代萬歷年間,歐洲各國相繼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開展對華貿易,中國的紫砂與景德鎮瓷器等工藝品引起了歐洲市場的注意。17和18世紀,紫砂器具在中國、日本、東南亞等窯場的產品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歐洲人對紫砂器的仿制,是西方諸國仿制東方中國瓷器的前奏曲。
“當時在宜興蜀山的砂壺產地,小手工業生產的作坊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一批貨物訂單做完,這批貨物就被蠡河的水波送走,在當地就悄然無息了。而在遙遠的西方,紫砂壺作為高檔舶來品,被使用,被仿制,隨著歲月的流逝,也被收藏。也許與歐洲人的理性傳統有關,許多歐洲博物館的藏品都有收藏時間的明確記錄,這為我們今天認識這些在本土已經基本消失的紫砂壺帶來極大的方便。”宋信德指出,據1994年臺灣出版的《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瑞典國立東方博物館館長Jan Wirgin的 《瑞典市場的中國貿易瓷》一文中所提及關于宜興窯外銷茶壺的資料,瑞典東印度公司于1750年的載貨單中,除了瓷器之外,另有900個棕色陶壺,稍后于1768年,又有1275個茶壺進口,之后便沒有任何茶壺出現在進口清單中。這里的棕色陶壺和茶壺,應該是指宜興紫砂。
據了解,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外銷紫砂展品64件,絕大多數購自歐洲藏家。其中,鏤空裝飾紫砂壺一組8件,紫砂竹段壺一組3件,貼花裝飾紫砂壺一組38件,其他裝飾手法紫砂壺一組7件;紫砂罐、茶具、碗一組5件,荷蘭、英國窯口紅陶壺一組3件。它們大部分應該是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歐洲市場的定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