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區長,朗格行政總裁 Fabian Krone先生等人士為新店剪彩
一直以來,瑞士手表幾乎已經成了國人心中高級制表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德國制表業淵源也極深,本足以與瑞士手表分庭抗爭,只是受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原因,一度停頓消散。
1845年由德累斯頓制表大師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一手創造朗格表的品牌,當時朗格打造的懷表即已質量出眾,今天,這樣的懷表已極其稀有,在拍賣會中均叫價極昂。在1898年,凱瑟-威廉二世(Kaiser William II)甚至專程向朗格表訂制高貴懷表,作為造訪奧圖曼帝國時贈送給阿布杜勒-哈米德二世(Sultan Abdul Hamid II)的禮物。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朗格家族企業遭東德政府沒收充公,朗格之名不復見于表盤上;正因如此,鐫有朗格商標的懷表在收藏家圈子里更具傳奇色彩。要到 40 年后,德國統一,朗格表廠創辦人的曾孫瓦爾特·朗格方得以重建先祖家業,并為此一品牌傳統注入新生命。同時,朗格再一次登上精密制表工藝領袖地位,抗衡眾家著名瑞士豪華腕表品牌。
于1994年推出了重生后的第一批腕表——旗艦系列LANGE 1令人驚艷的偏心表盤設計已成為設計典范,已獲多項國際大獎,配置專利大日期顯示,雙發條盒,三天以上的動力儲存。當LANGE 1初次露面,朗格著名的大日歷窗口也首次亮相,它比傳統的一般裝置大了4倍左右,令人回想起約翰·克里斯迪昂·古特凱斯于1814年在德勒斯登為森帕歌劇院所制作的5分鐘數字鐘。
如今廠內的表藝巨匠均以手工嚴謹雕琢,以實心金或鉑金打造表殼,均配備自制高級機芯,全系列共有25種不同機芯,470多名員工每年僅制造約5000枚腕表出廠。新一代朗格表繼續體現優良設計與質感,靈感來自鐘表歷史上著名的朗格懷表,包括以未經處理的德國銀精致而成的格拉蘇底3/4夾板、手工雕花擺輪橋板、藍鋼螺絲與K金套筒,并運用抗磨損的紅寶石軸承以固定維持齒輪運轉傳動的穩定。
每一枚朗格腕表都配置有特別的機芯,在方寸的空間內使用了近千枚零件,而幾乎所有的機芯零件都在工廠內自制完成,就連裝飾過程所需的工具與配件也在廠內自行制造。極板、橋板、杠桿、游絲、齒輪等,所有零件均由制表師們由手工精制而成,再以創作藝術品般的工序進行拋光打磨——哪怕是隱藏在機芯內的零件。而每一枚的擺輪橋板亦以手工雕刻。所有機芯均經過二次組裝,第一次組裝后以五方位調校測試,然后再重新拆開,再次清潔每個零件,最后再以真正的藍鋼螺絲完成第二次組裝,并在出廠前經過幾周的精準度測試。
其中,DATOGRAPH 飛返計時腕表,TOURBOGRAPH “Pour le Mérite” (101 枚限量版,集陀飛輪、飛返計時裝置和芝麻鏈傳動系統三種復雜功能于一身),以及 LANGE 31 (配備長達一個月的動力儲存和恒定動力擒縱系統,以確保動力輸送平均而穩定)都是朗格最有代表性的腕表大作。
2000年,堪稱德國最具傳統的表廠朗格被歷峰集團收購,雖為集團中規模最小的表廠,朗格卻躋身最高級豪華腕表品牌之列。而朗格現今最重要的業務計劃之一便是進入中國市場,朗格行政總裁Fabian Krone在專訪中透露:今年,還將在北京、香港開設另兩家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