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億美元的銷售額,6500萬美元的毛利潤——這是世界最大在線鉆石銷售商美國Blue Nile公司交出的2007年答卷。
BlueNile在2004年的銷售總額,就已經一舉超越了Bvlgari、Cartier和Tiffany&Co.三大著名品牌的銷售總和,并于同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這自然又是一個值得效法的互聯網神話。那么,誰會是中國的BlueNile?
不久前,珂蘭鉆石網宣布,今年上半年獲得了數千萬元的風險投資,投資方是某美國上市公司。
事實上,這一電子商務的“輕鉆石”戰場早已硝煙四起。2002年,鉆石小鳥起飛,2005年,九鉆網上線,且先后獲得風投青睞。
而珂蘭,這家還不到一歲的公司,借助資本的力量,開始搶速。
讓鉆石變“輕”
讓鉆石變“輕”,意味著兩重含義:一是更低的價格;二是更透明的鉆石信息和專業知識。
譬如,BlueNile大膽地把銷售完全透明化,在它的網頁上,你可以隨時瀏覽五萬多顆鉆石的詳細信息和定價情況。而這一價格,往往比傳統銷售渠道中的便宜20%—40%。
此外,為了提升網購奢侈品的信任感,BlueNile塑造著自己的“專家”形象,網站上更多的內容篇幅是各種關于鉆石以及珠寶挑選的深入介紹。而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要獲得更有利的價格優勢,便必須整合上游供應商,而珂蘭的做法是:去南非,和鉆石礦開采交易商達成合作,以便更低成本的拿到裸鉆。
與網絡招聘企業的格局類似,“輕鉆石”的市場太有想像的空間,而現在,每個企業都還在跑馬圈地的階段。這些B to C新渠道中的“電子鉆石商”們,一一破壞著這個行業的潛規則,譬如用低價代替暴利,譬如使用更多元化的銷售渠道。
這種“破壞”當然還遠不是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困境》一書中所大書的“破壞性創新”——技術創新將大大削弱現有企業的力量,進而從根本上改變市場的格局。
但在傳統珠寶鉆石行業,銷售模式、市場定位、渠道創新,的確能幫新創企業挖到不少的“珍寶”,從生存下來到發展壯大,從而與傳統的強勢港資品牌、歐美品牌和老字號金銀樓共享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