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不一樣了。旅館住滿了,飯館坐滿了,的士難打了,很多人因為黃蠟石致富奔小康了。
“龍陵出好玉”的消息不脛而走。廣東、廣西、福建甚至是東北商人,紛紛涌進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尋覓這石中新貴。當年龍陵縣小黑山下的放牛娃——楊建華便是受益者之一,如今他不僅走出了大山,還在省城昆明繁華鬧市區的景星花鳥珠寶世界開了個7平方米的“黃龍玉奇緣工藝店”,小老板做得是有滋有味。
據了解,目前龍陵縣政府已正式將黃龍玉納為一項重要的旅游產業發展。但黃龍玉這一“瘋狂的石頭”揚名“石界”的同時,也引來無數爭論。隨著資源限制、身份之謎以及市場不規范等問題的出現,業內開始呼吁地方標準、甚至是國家標準的出臺以助力產業發展。
價變:兩次暴漲
黃蠟石初露鋒芒之時,省石文化研究理事沈志祥有幸成為了第一批趕潮者與淘金人,黃蠟石這些年的價格之變,歷歷在目。
沈志祥介紹,2004年10月,黃蠟石毛料之一的草皮蠟、細黃蠟品種市場價就0.5元/公斤,稍好的品種也就在5元/公斤左右。到了2005年3月,芒市黃蠟石民間交易市場上,1公斤普通毛石料已漲至8元,而稍好品種則漲至25元/公斤。時隔6個月后,特別是進入2005年10月~12月,由于山農開挖山石,對森林植被、河床、田地等造成嚴重影響,政府隨即開始干預并控制黃蠟石開采,開采量大大減少,但市場對黃蠟石的需求并未因此降溫。恰逢德宏觀賞石協會成立,通過交流,市場對黃蠟石信心更足,市場價格也再創新高,普通料子達到了15元~25元/公斤,而較好的黃蠟石則達到了50元~70元/公斤。進入2006年,黃蠟石引來大量廣西、廣東商人和收藏買家,市場需求量增加。特別是帶有深黃、紅、棕色的細黃蠟(山筋料)尤其搶手,這類黃蠟石漲至100元/公斤。真正的暴漲點來臨了。
沈志祥回憶,2006年11月~2007年2月,芒市黃蠟石交易地成為最明顯的價格暴漲地。3大消費主力直接交鋒市場,國內商人的蜂擁介入,瑞麗珠寶商的頻繁操作以及龍陵群眾的大力回收,共同激發了黃蠟石價格的井噴。上等好料每公斤一度翻了110倍(與2004年相比),暴漲幅度令人咋舌。“進入3月后,瘋狂的競價過后,大家頭腦又冷靜下來了。原本以為這黃蠟石就會由此跌價,但并沒有。去年7月至今年春節,價格再一次暴漲,大部分品種均在原有基礎上漲了10倍多,市場上出現了4000元~8000元/公斤不等的行情。其中還有頂級的水沖籽料價高2萬元/公斤以上!
質辯:是玉是石
“是石頭就是石頭,硬要說成是玉,怎能登大雅之堂。漫天炒作,漲價實在不該!弊浴包S龍玉”的叫法在市場上傳開來。一些人對此“命名”提出了質疑,甚至聲稱黃龍玉會褪色。一時間市場平添了幾分霧里看花之象。
對此,學術界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為,黃龍玉與翡翠相若,它有著田黃般的顏色、翡翠的硬度,與和田玉等軟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鮮艷豐富。很多接觸并看好黃龍玉的收藏者也都樂于將它與翡翠相提并論。
中國寶玉石協會原副會長欒秉王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黃龍玉的叫法不妥,既然這種石頭有明確的礦物名稱,鑒定為玉髓就應該叫玉髓。我國玉髓的歷史悠久,與瑪瑙同類。但市場認同不如瑪瑙,價格還較低。”
而有學者則不以為然,認為玉髓雖價格低廉,但如果出現一種新的種類,其質量也非常好,不排除有出現高價的可能。只是玉髓作為礦物,透明度并不好,而且很脆。
多數云南專家認為盡管黃龍玉是一種玉髓,但其品種特殊,如顏色主黃是中國人最為喜歡的顏色,受此偏愛,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何況任何礦物都有不同的級別,如石榴石、祖母綠,質量較差的價格都不高。黃龍玉也分層次,不是所有的都值錢。
省珠寶協會名譽副會長、評估委員會委員、省觀賞石協會顧問肖永福就比較贊同玉髓之說。“一般而言,玉分兩類,硬玉及軟玉。硬玉硬度一般在摩氏硬度6.5-7之間。而軟玉則在6.5以下,從黃龍玉的化學成分分析,其硬度在6.5左右,以二氧化硅為主,并有鐵、鎂、鈣等微量元素混合形成交替礦物,屬于石英及玉髓類的玉。其中達不到玉質部分的就為黃蠟石。在實踐過程中,有的原生礦(新坑品種)在加工過程中由于受高溫或曬到陽光,會有輕微褪色。但是好的水沖石(沉積沙礦)籽料則不會褪色。”肖永福認為,名字只是約定俗成的符號,并不能判定其市場好壞。
省石文化研究理事沈志祥對此觀點亦投贊成票。沈志祥認為,簡單地說,在黃蠟石毛料中,除已達到玉特質的部分以外都是黃蠟石,而達到玉質標準的都可叫做玉。在于對新事物的認識還未形成標準,難免有意見分歧。經過市場考驗,黃蠟石的風靡與流行表明了其親民性和競爭力,無論它是何種稱謂,有無長久的歷史文化背景,都不會因叫法有爭議而喪失已有的表現力和競爭力。雖然存在有人惡炒,但黃蠟石的火爆還是基于藏家、商家、買家對黃蠟石的認識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對其收藏價值及經濟價值有較高的肯定,引發了大量購買力。黃蠟石的發展前景可以讓時間來檢驗,隨著資源的開發越來越有限,好的石頭和成品還會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