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黃金、翡翠、珊瑚……這些閃耀著奢華、透著璀璨光芒的寶石,看似遙不可及的材質,經由設計師賦予了文化與語言之后,成為了與人溝通的獨特飾品。讓冰冷的石頭擁有溫度,這就是珠寶設計師們的工作。
飾品是有情感的
對于外行人來說充滿神秘色彩的珠寶設計師工作,在劉超看來,似乎沒有多少神秘性可言。“珠寶設計師與其他設計師的工作相比并無特殊之處,只不過材質換成了黃金、鉆石、翡翠、珊瑚等等。”
在珠寶設計領域有“獲獎專業戶”之稱的劉超,年輕得有些出人意料。大學時第一次帶設計作品去日本參賽,就有所展獲;2004年更是一個爆發期,前前后后的獎項拿了20個,這幾年已經開始慢慢沉淀。“主要在思考珠寶設計師未來發展方向的問題。”坐在北三環的一個咖啡廳內,劉超說。“現在的珠寶設計大環境并不是很健康,有的設計作品剛一發布,就會被人抄襲,作為設計師本人,感覺很無奈。”
在劉超的心目中,真正的珠寶設計師應該有自己的體系與風格,有原創精神與文化內涵。“好的作品要有內涵,有主題,不能是各種元素的疊加,必須提煉和概括,通過材質作為載體來表達。它能夠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能與人溝通,能引起人的共鳴。”劉超說,“珠寶設計這一行業本身就有特殊性,它的材質十分貴重,如何能讓不同的材質表現出自己獨有的特性,也是設計師應當熟悉的功課。”
2007年,劉超應DTC鉆石推廣中心的邀請,為DTC中國鉆石點藏館邀請的第一位明星嘉賓趙薇設計一款飾品,原本要求要以V字母為主要設計元素,設計一款單顆鉆石吊墜,劉超在設計過程中,將趙薇名字中的首個字母都呈現了出來,以ZV字母融合,配以流線型的線條,加以皮繩佩戴,突出了時尚感與現代感,劉超還別出心裁地將趙薇攻讀研究生班的學號“20060911”鑲嵌其中,突出私人定制的風格。
如同服裝設計師有偏愛的面料一樣,珠寶設計師也有自己偏愛的材質。雖然劉超的很多作品都以白金為主要載體,但是劉超說他喜歡的還是中國的翡翠。“由于傳統玉石的表現方式已經日趨成熟,包括雕刻技法、題材的體現等,如何將一塊天然的玉石在傳統的題材上注入新的元素,無疑是很有挑戰性的。現代翡翠的設計與雕刻,應該突現新題材、新的技法。”劉超說。
劉超曾經設計過幾款鑲嵌翡翠材質的飾品,比如《鳴翠柳》胸針,創意來源于古詩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金飾品做底,零星地嵌入點點綠色翡翠,然后在一片綠色中綴入一點緋紅的寶石,頗具現代感的同時又不乏中國古典意境之美。
靈感緣自積累
如何在設計中融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如何讓作品更有文化意蘊?這或許是每個設計者都孜孜以求的。“文化內涵的體現并非是某種元素的堆砌,而是融匯了設計者自身的文化修養。”因此,他的房間里永遠有看不完的書。“畫草圖,懂得材質的切割工藝是設計師的基本功,如何獲取靈感,增加作品的吸引力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的。”
劉超的獲獎作品《窗外》,最能體現他的設計哲學。《窗外》將公主方鉆鑲嵌在中國傳統的冰裂紋樣中,黃色的金屬裂紋斑駁縱橫,使得方形的規律中有了線條形式的穿插和色彩對比,整體華貴典雅。大賽主辦方E.F.D評價作品精美且有東方神韻,他也因此獲得該年度的設計一等獎,同時成為EFD的簽約設計師。
他還曾經為《窗外》寫過如下解說詞:“撩人心弦的誘惑,透過古老的窗花,呼之欲出。傳統的冰裂紋銓釋著古老的24K黃金窗花,在硬朗的白金窗框下,不規則的鏤空蘊涵著撩人心弦的誘惑,變換的一顆魔幻方鉆釋放禁錮,是日間的瑰麗和夜晚的璀璨。”
文字唯美得如同一闕充滿古典感的詞。“加上解說詞會讓大家對作品的設計理念與靈感有更好的了解和傳達。”劉超說,“好的解說詞很考驗設計師的文學功底,它和飾品本身一樣,要有傳遞美好、愉悅情緒的功能。”
“對美的追求不是對單純形式的追求,而是與深刻文化內涵或功能聯系在一起。配戴首飾既是個體行為又是社會內容;既是物質形態的表現,又是觀念形態的放映,是一種現代社會對人整體素質的客觀反映。”
在劉超看來,珠寶首飾無論從款式、色彩、功能都能表現出現代風格,形成一股富有活力的潮流。因此它要求設計師不斷設計出新的款式,創造出與時代精神、潮流一致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