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3.常見人工染色法
未經入土的傳世古玉極為罕見,入土古玉因為長年受地氣、礦物質等的侵入浸染,許多玉質顏色發生跡化,出現了斑、水銀沁等土銹斑沁,這種顏色變化叫“沁色”。沁色雖然本身是一種瑕疵,是一種缺陷,但也是一種經歷滄海桑田的外觀標志,自然也成了鑒定家辨別是否為古玉器的重要依據。
在嗜古者眼里,沁色是美妙的。在他們那里沁色名稱繁多。色如甘栗,名曰“對黃”;色如蜜蠟,名曰“老對黃”;受水銀沁而色黑的稱為“純漆黑”,受血沁深者為“醬紫斑”,淺者名“棗皮紅”,其他如丹頂紅、金韶顏、紫靈芝、梨花白、蛾眉籬、牛毛紋、鵬鴿斑、石榴子等形象生動,而“梅花數點”、“銀灣浮萍”、“長虹貫日”、“太白經天”、“金星繞月”、“玉帶纏繞”、“孤雁宿灘”、“蒼龍浴海”等,不僅詩意盎然,而且傳神達意呢!
嗜古者對沁色的多寡也有專門的雅稱:“受一色沁者,名曰純一不雜;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稱三元及第,又曰桃園結義;受四色沁者,譽為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受五色沁者,美稱五星聚魁,又稱五福呈祥;多至十色以上,名曰群仙上壽,又稱萬福攸同”。據說曾有諺語曰:“玉得五色沁,勝得十萬金”。如此注重沁色怎不令逐利之徒怦然心動!
為了提高古玉售價,更為了便于仿制古玉,歷代作偽者除利用玉皮魚目混珠外,還炮制出了一系列對玉染色造假的方法,這種種方法不僅如今仍被廣泛運用,而且還被不斷推陳出新。因為作偽者深知,形象仿制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掩蓋贗品的新琢痕跡,一旦敗露豈不功虧一簣?更何況人工染色還能掩去玉質的瑕斑,以劣充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