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首飾鑒定最新方法論
日期:2008/07/15 來源:編輯:
文章TAG:
現今的珠寶首飾行業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寶石品種,寶石改善與處理方法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
綠碳銅鋅礦吊墜
這塊凸圓面形寶石鑲在黃色金屬上,并配鑲藍綠色月光石。中央主石外觀十分吸引人:它具有孔雀石般的葡萄球狀結構外觀,為半透明至不透明纖維狀結構,此礦物明亮的藍綠色是典型銅致色的結果。該樣品的折射率為1.63-1.75,而且在折射儀上具有碳酸鹽類的折光率差閃動反應,在此寶石背面以稀鹽酸測試有氣泡產生,此點可證明它是碳酸鹽類寶石。由于該寶石已被鑲嵌而且不透明,所以常規寶石學測試方法受到限制,此時須作更進一步的測試以鑒別寶石身份。X光熒光光譜顯示該寶石主要組成成份為鋅及銅.且含有少量的鉛元素。光譜顯示其化學組成十分接近綠碳銅鋅礦及水紅鋅礦,由于該寶石的含銅量十分高,所以支持該寶石為綠碳銅鋅礦(Aurichalcite)。
這是首次看到綠碳鋼鋅礦用在珠寶首飾上,綠碳鋼鋅礦質地柔軟(摩氏硬度為1-2度)、松脆,在該件珠寶上可見到修理過的痕跡,在凸圓面寶石頂部可見到有一小塊剝落,留有用膠水粘合過的痕跡。
綠云母聚成巖仿祖母綠
在印度市場上有一種綠色凸圓面寶石以祖母綠價格銷售。而它的外觀卻與祖母綠截然不同放大觀察可看到顆粒狀至片狀結構,而且此物質是由許多礦物所組成,可見到不同色調的綠色。此凸圓面寶石的比重為2.89,因為它的聚晶體結構,比重并不足以作為鑒定的主要依據,因此該寶石以更新技術加以研究。在寶石上選取5個點采用拉曼光譜作測試,由結果顯示產生不同綠色調的物質是白云母,為了探討綠色的成因,所以采用X光熒光光譜分析,最后顯示它合大量的矽、鋁、鉀及少量的鈣、鍶、鐵、鉻。云母呈現的綠色是由于存有鉻元素造成的,所以它應屬于鉻云母類型礦物。
此礦物聚成巖在不同的方向上由具有強多向色的晶體所組成,因此導致具有不同色調的綠色外觀。這塊凸圓面寶石含有稀少的橙色及白色紋路,以拉曼光譜分析后得知。它們分別是金紅石及白云石。在底部可觀察到外圈具有較飽和的綠色色圈。此一現象很可能是綠色的Joban油,經紅外光線光譜測試后,確定此寶石經過浸油處理。
瑞士古柏林實驗室檢測到3顆不尋常的合成紅寶石,重量分別是3.21克拉、4.49克拉及7.61克拉。放大觀察,可以見到助熔劑沿著縫隙分布,亦可見到針點狀內含物呈現線狀分布,以X光熒光光譜分析顯示它含有重量百分比為 0.54%-0.92%的 Cr2O3 ,0.06%-0.11%的Te2O3及0.01%-0.03%的Ga2O3,鈦及釩則因為含量太低而測不到。此外它還含有0.02%-0.03%的二氧化鋯ZrO2,而此二氧化鋯與內含物是無相關性的,此外該寶石并沒有其他重金屬元素,如鋁或鎢存在。
由助熔劑殘留物內部生長結構及微量元素的重量百分比濃度分析。我們可得知這些寶石是助熔劑合成紅寶石。然而這批合成紅寶石的整體特性與一般常見的合成紅寶石有點不同。它具有與Kashan所生成的合成紅寶石有相類似的斜點狀呈線條分布的內含物(俗稱為“雨滴狀”的內含物),而且任何商業化生產的合成紅寶石中并不含二氧化鋯;在天然的紅寶石中偶爾會含有二氧化鋯,但它總是與*晶體有所關聯,而且此批寶石含有鈣及鐵,而卻欠缺鈦及釩,此點在助熔劑法合成紅寶石中十分不尋常,通常Chatham、Douros或Ramaura的合成紅寶石中常會見到鉛或鎢等重金屬,在此批合成寶石中卻找不到。
現在雖然不清楚這些合成紅寶石是否屬于新合成寶石品種,但這批不尋常的合成紅寶石仍可在手持式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下藉由助熔劑的存在而判定它是否為合成寶石,化學分析可探知鋯元素存在與否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分布狀態來判定其合成、天然的身份。
鉆擴散處理藍寶石
自1880年,擴散處理藍寶石技術被公開之后,鑒定界普遍認為藍色是擴散進人寶石表面的鈦元素造成的,也有鈷元素代替鈦元素進行擴散處理的實驗。這種寶石所呈現的藍色是很動人的,但這種擴散技術處理的藍色很薄。在60倍放大鏡下很難見到,因而也未曾見過此類產品出現在市場上。
不久以前,兩顆分別重2.23克拉和2.74克拉的藍色藍寶石被送到GIA寶石鑒定中心,其中2.74克拉的藍寶石具有下列特點:在二碘甲烷中顏色明顯聚集于寶石刻面的棱線上,不均勻的塊狀顏色表明這是一塊經擴散處理的藍寶石;另一塊重2.34克拉的藍寶石從外觀上看較前者顏色更深,更加鮮艷,折射率為超率限,在桌型分光器下可見典型的因鉆元素而產生的3條寬吸收帶,放大觀察亦不見任何內含物,但在靠近表面的地方有無數小點分布,有些刻面棱線顏色顯得較為蒼白。
因為刻寶石射率比預期的高很多,因此,用拉曼顯微光譜分析,發現在寶石表面集中有大量鈷元素。顯然,寶石本身的高折射率是由鈷元素導致的。這種現象尤其容易出現在熱擴散處理的紅色剛玉寶石上。此外,在因表面存在鈷雜質而呈藍綠色的托帕石上也很常見,這種托帕石亦經常被懷疑是經過擴散處理的,但無法確定其是否經過擴散處理。
如同托帕石一樣,這顆重2.23克拉的藍寶石表面所呈現的藍色表層幾乎是看不見的,它薄到連很小的缺口或細微的刮痕都能使寶石露出內部的無色區域,因此無法確認這顆寶石是否經過處理或是與鈷元素僅產生某種表面反應而成。
這顆藍寶石引發了許多疑問,無法確定此類寶石是否已大量流入市場。
經輻照處理的變色氟石
在2002年AGTA珠寶展中,一批經輻照處理的氟石引起人們很大興趣。這種氟石的原石產自巴西的敏那斯省,在輻照處理前呈現淺黃色,在輻照處理后,這種寶石產生變色現象,在日光型光源下呈現深藍色,在白熾光源下呈現紅紫色。經標準寶石學測定可知,此種寶石比重為 3.19,折射率為1.431,在長波紫外光及短波紫外光下不具熒光反應,具中度偽雙折光反應,在桌面型分光儀下可見570nm吸收線,在查爾斯濾色鏡下呈紅色。顯微鏡下,可以發現其含有二相內含物。在實驗室中并未進行褐色試驗,但在珠寶展中所展示的輻照處理氟石在數日里沒有發生任何褪色現象。
對氟石采用輻照技術處理已有多年的時間,但這次發現的輻照處理氟石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艷麗體色及變色現象。
仿制星光寶石
近年來,一種使用具有方向性的人工刻痕模仿星光寶石的做假手段常被應用于凸面寶石上,但這種做假方法非常容易被鑒別。首先,這種寶石內部缺乏呈方向性排列的內含物;其次,在寶石表面常見方向性的刮痕。另外,這些星光寶石的星線形態存在不完整、不規則或方向不正確以及彎曲、不對稱的現象,也有的具有與礦物晶系不相符的星線數目。在對這些寶石進行拍照時。發現了另一種對鑒定這些人造星光現象有幫助的方法:拍攝人造星光寶石時,要將相機焦距對準凸面形寶石的表層下方,此時,星光現象最為清晰。在拍攝天然星光寶石時,相機的焦距是對準在凸面形寶石的表層上方的。這種對焦方式在使用顯微鏡時亦可觀察到,特別適用于深體色或不透明以及不易觀察到內含物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