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水文光動,插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這是唐代李賀的一首詠竹詩。竹子,自古以來就受到國人的喜愛,其挺拔有節(jié)的特點成為了不畏強權的象征。同時,清秀虛心的竹子也深得文人的青睞,“不可居無竹”道出的是一份悠然自得的心情。
這是一件將材質(zhì)與造型結合地令人賞心悅目的珍品。文具盒通體用文竹包鑲,高低錯落的抽屜正背面都嵌貼著龜背蓮花錦地紋,做成蝙蝠形狀的白玉拉紐和抽屜間鏤雕的花牙使文具盒在看到的第一眼中就體會到了其不凡的設計。幾上的花瓶其實是三層的小盒,每層都以子母口相合,帶瓶口的那層就是盒蓋,斜插的如意讓炕幾的線條頓顯柔美。那做成兩摞書函形狀的盒子,在書口處黏貼竹絲以模仿重疊的書頁,細節(jié)構思得十分到位。在這些象形的盒子上不僅鑲嵌著用白玉或者青玉做成的飾件,如花瓶上的白玉獸首銜環(huán)耳、橢圓盒上的青玉蟠螭、書函盒上染牙絲穗玉佩,而且表面嵌貼的龜背蓮花錦地紋、蕉葉紋、纏枝蓮紋都是中國非常傳統(tǒng)的、象征著如意吉祥的經(jīng)典紋樣。
和這些獨具匠心的設計相得益彰的,是文竹所帶給這件器物嫻靜素雅的色澤和細膩純凈的質(zhì)地。文竹,又稱“翻黃”、“貼黃”、“反黃”或“竹黃”,是一種獨特的制作工藝,其做法是將竹子鋸成竹筒,去節(jié)去青,留下竹子內(nèi)壁黃色的表皮,經(jīng)過煮、曬、壓平后,膠合在木胎上,然后再進行磨光后在上雕刻各種紋樣。清代紀曉嵐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詠竹黃篋詩并序》來表達他對文竹器物的喜愛之情:“瘦骨碧檀欒,頗識此君面。誰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憑君熨貼平,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為幾上器。”脆而堅硬的竹子經(jīng)過了這些工序后展現(xiàn)了它最為柔韌和細膩的一面,其創(chuàng)新和巧思令人稱妙。文竹工藝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少學者認為可能起源于清初,成熟于清中期。福建上杭縣作為較早開始制作竹黃器的地方,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qū)⑽闹衿髯鳛樨暺愤M獻,從而得到了皇帝的喜愛,自此文竹器物開始大量出現(xiàn)于宮廷。
有這樣一件靜置于案頭的文具盒,一切喧囂都會在它的面前戛然而止,當塵埃落定,淡泊寧靜的心境油然而生,舒卷揮毫,人便和竹一樣,飄然忘我,遁入隱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