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袋皇后創(chuàng)業(yè)史
Hindmarch能獲得這么大的成功,事實上也并不令人吃驚。她來自一個極有事業(yè)心的家庭,她父親Michael創(chuàng)立了塑料公司Plantpak,兄弟William則極為成功地開設了一家名叫Best of Best的大型高級汽車拍賣行。Hindmarch從小就是一個手袋愛好者,還是小姑娘時,她就嘗試用紙制作手袋。中學畢業(yè)之后,她用一年時間到歐洲旅行,還特地前往包袋的故鄉(xiāng)意大利。在佛羅倫薩,她發(fā)現了一家可以小批量加工包袋的工廠,于是立刻將自己的一個設計付諸制造,并且把成品交給了《Harpers Bazaar》雜志。該雜志當時設有一個特別的項目,專門將年輕設計師的作品推薦和出售給讀者。Hindmarch的第一個手袋大受歡迎,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凈賺7000英鎊。這促使她下定決心,放棄大學生涯,在18歲時就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手袋品牌。
最初,她只是把自己的設計賣給各個商場和精品店。Joseph Ettedgui,她最早的客戶之一,至今記得她早年“一人分飾多角——設計師、推銷員、打包工人”時的情景。直到接到紐約的大百貨公司Henri Bendel一張金額2萬美元的訂單之后,生意才算有了起色。“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要用這筆錢做些什么出來。”她說,“那是一段艱難歲月。”
1993年,她在Walton街開辦了第一個專賣店。由于預算有限,這家店開在二樓。很多明星和模特開始光顧這里,甚至連戴安娜王妃也登門造訪。人人都知道,Anya Hindmarch的配飾漂亮、好搭、時髦而又恰到好處,絕不會時髦到把人嚇退。到2001年她推出著名的Be A Bag(顧客可以把自己挑選的任何圖片印在特制的帆布包上,每一個都是孤品)時,她的手提袋已經成為了倫敦西區(qū)所有時髦姑娘的必備單品。
“Anya從她的顧客那里吸取經驗,”《衛(wèi)報》的時裝編輯Jess Cartner-Morley說,“她看起來吃透了我們的生活:她的手袋所配備的內袋的大小和數量總是剛剛好,這樣你就不會老在翻翻找找;而且哪怕包里塞滿了東西,它也還是穩(wěn)坐在你的肩頭,不會讓你感到不適——多少昂貴的手袋都做不到這一點啊;它們適用于任何場合——讓你夠漂亮,夠高級,就連那些勢利眼的店員也不敢小瞧你,同時又不會過于花哨,以至于當你提著它前往孩子的生日派對時,不由感到自己好像一個白癡。”
然而有趣的是,盡管許多倫敦的時裝編輯現在都選擇帶著Anya Hindmarch的手袋出席各種場合,但Hindmarch自己則表示,她不想推出It bag。“我討厭這個概念,我的品牌與此無關。”她說,“但是當然,每季總不能缺了一個重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