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彩龍紋高足蓋碗
里外全黃色龍紋碗盤為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黃色為皇貴妃使用;黃地綠龍為貴妃、妃使用……三四百年前的清廷,什么時候開飯,主子們分別用什么餐具,顏色、花紋什么樣?都有森嚴的等級規定。
皇家食用器具和平常人家的飯碗有啥不同?昨天(8日),南京博物院首次推出《美食美器——清宮食用器皿展》,百余件珍貴藏品讓市民們大飽眼福的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清代宮廷的“膳食”故事。據了解,該展將對外免費展覽一個月。
【吃】
康熙開創小廚房
“清朝自康熙時代開始,就盛行小廚房制度,到慈禧聽政以后,變本加厲,御膳房就整天疲于應付。”南京博物院陳列部的專家周玫告訴記者,在清朝,皇帝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
清朝初期,皇帝都有固定的“進膳”時間表,但到了末代皇帝溥儀,就打破了這種時間表,只要他吩咐一聲“傳膳”,皇帝專用的一套器具就會送到眼前。“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戒備下毒而設的。在菜送來之前,都要經太監嘗過,確定沒毒,皇帝才能用。”周玫介紹說,清朝歷代皇帝日常膳食的場面差別很大,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康熙皇帝進膳時就比較簡單;乾隆帝每次進膳的菜肴一般都在四五十品以上。
黃釉是皇權等級的象征
走進南博展廳,就像走進了清朝宮廷的“御膳房”。周玫說,這一百件藏品是從南博館藏的20多萬件瓷器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有63件御窯燒制的瓷質食用器具,20多件玉質的,還有一些是銅胎畫琺瑯。
剛走進去,一個口徑40厘米的金黃色海碗就展現在眾人面前。它的周邊,還有一些黃釉盤。隨著展廳的推進,黃色逐漸變少,進而出現了花紋,仔細觀察,這些碗、盤上都爬滿了龍紋。
同為宮廷用具,為什么有的是全黃?有的只有一點黃?有的一點黃色都沒有?周玫神秘一笑,她帶著記者轉了一圈,“這個黃釉盤是全黃釉的,為皇帝、皇后、皇太后專用。這個盤乾隆皇帝曾經用過,而這個外黃釉內白釉盤,則是皇貴妃用的。再看這個黃地素三彩花卉云龍紋盤,是康熙的貴妃、妃子們用的,還有這個青花地黃彩云龍紋碗,是妃嬪們用的。”
據了解,在清代,黃釉的多少標志著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黃釉到以黃釉為地,再到黃釉作彩,及至沒有黃色,等級規定非常嚴明,不得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