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諺語云:“七十二行,古董為王。”所說的是古董行業水最深、規矩最多。在古董行業里,平民百姓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或因一時看走眼,頃刻之間變得一無所有的事情并不都是故事,至少阿吉的經歷驗證了這些。
11月20日,烏市幸福路新疆名家古玩玉器城開業在即,這讓阿吉忙個不停。因為,他既要操心裝修店面,又要考慮如何安排擺放藏品。
交過“致命”學費
阿吉不到一米七,滿臉的黑胡子,微胖的身軀,是極普通的一位維吾爾族中年男子,包里裝的是田玉籽料和古玩照片。
他被業界稱為新疆玉王,身家已過億元 。
阿吉祖輩經營古玩。1983年,阿吉帶著湊的幾萬元錢,從家鄉和田來到烏魯木齊闖蕩,那時他不過是一個15歲的維吾爾族小巴郎。
年少,輕狂,無知。他說來烏市之初,就輕信了別人的故事——“最少價值50萬元的家傳瓷瓶,因急用錢,15萬元出手。”
阿吉湊夠15萬元買回了這個瓷瓶。結果,買家卻都不屑:“假的。最多上百塊錢。”
阿吉終于明白爺爺說過的話,這是一個靠眼力吃飯的行當,不僅是看東西的眼力,還要有看人的眼力。
同時,他也知道了古玩市場更像是一個江湖,是江湖就有江湖的規矩,最大的行規就是一般不打假、不三包。在這個行當中,只有新舊之分,沒有“假貨”一說,行話講:沒有受騙的,只有看走眼的。
阿吉當下砸了這個瓷瓶。
一筆生意掙了720萬
1986年,阿吉又來到了烏魯木齊。交過高昂學費的阿吉有了經驗。他結合自己的優勢給自己定位:從家鄉和田地區及周邊地區收購古董古玩,拿到烏魯木齊來賣。
“在南疆地區我有人緣和語言的優勢。這樣能收到價格便宜的好貨。”當時,在首府西大橋古玩市場上,來買貨的內地人、美國人、阿富汗人等,都很喜歡阿吉帶有民族特色的古董。
比如清朝時期甚至更早的維吾爾族人使用的陶罐、老地毯、古錢等,這些東西通常都能以很高的價格成交。
沒幾個星期,阿吉就還清了此前欠的十幾萬元錢。
到上世紀90年代初,阿吉覺發現做古玩的人多了、貨也難收了。他決定把生意的重點轉移到新疆和田玉上來。他和弟弟花費了數十萬元錢,用了幾個月時間探訪了產玉的很多地方,認真學習辨玉本領。
阿吉的這個決定使得他的財產成倍增長。在問及賺了多少錢時,他笑言:“這個行當是有規矩的,藏品、價位、真假方面以及商家之間的各種信息是相互保密的。不過我可以說從玉上我賺了很多,比如1997年,我花了80萬元收的一塊23公斤極品和田羊脂玉被一個大連女老板花800萬元買走。”
盲目擴張傷元氣
這幾年全國掀起了收藏熱,內地的古玩城逐漸規模化經營,古玩生意做得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