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43種特定從業者
《防止轉移犯罪收益法》目的是防止犯罪分子洗錢,落實防止向恐怖分子轉移資金的有關國際條約,與業已施行的《防止有組織犯罪法》、《毒品特例法》等形成一個較為嚴密的體系,保護國民生活的安全與穩定,促進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
該法規定中包括各種金融機構、房地產、珠寶商、律師等43種特定從業者,這些特定從業者在從事特定的交易時,要確認顧客身份,記錄交易情況,并向國家報告可疑交易。從業者要將交易記錄保存7年。對違反規定的從業者,相關主管政府部門可以責令改正,若仍不遵循可以處2年以下監禁或300萬日元(1萬日元約等于660元人民幣)的罰款。
《防止轉移犯罪收益法》于去年4月部分實施,實施之初作為一個過渡階段,只要求金融機構執行相關規定。事實上,此前依據《金融機關確認本人身份法》等法律,金融機構已經在執行確認顧客真實身份及上報可疑交易的規定。伴隨該法實施,廢除了《金融機關確認本人身份法》,刪去了《處罰有組織犯罪法》的相關條款,金融機構確認顧客身份所依據的法律發生了變化,對顧客而言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在該法部分實施10個月后,本月29日日本內閣會議確認從3月1日起,全面實施《防止轉移犯罪法》,屆時將確認顧客身份、上報可疑交易等的義務由金融機構正式擴大到諸多的法定從業者。可疑報告由“資金信息機構”(FIU)負責匯總分析,該機關原隸屬金融廳,為全面及時地處理可疑報告,在《防止轉移犯罪收益法》實施之初移至警察廳。
可疑交易要向國家報告
所謂特定業務,政令作了具體的規定。如買賣土地、買賣200萬日元以上的珠寶等貴重金屬都屬特定交易,進行這種交易時需要進行身份確認。由于日本沒有專門的身份證,身份確認依據駕照、社保證等進行,顧客為自然人時須登記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日等,顧客為法人時須確認法人的名稱及總店、主要事務所的所在地。
對于可疑交易,警察廳已經制定了指導方針,如在貴金屬、寶石交易中,若出現同一人在短時間內賣掉或買入大量珠寶等貴金屬時,卻對商品質量、價格漠不關心,則可視為可疑交易,對此要向國家報告。
在該法部分實施的半年中,警察廳就收到來自金融機關的可疑報告約95000件,同比增長近4成。警察廳負責人表示,正在將可疑報告與警察所掌握的有組織犯罪等情報相結合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摸清資金的流向,尋找搜查的線索。
律師協會曾強烈反對
引人注意的是《防止轉移犯罪收益法》中所列舉的43種特定從業者還包括律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幾種需國家資格認證的業種。在制定該法的過程中,日本律師協會強烈反對被“委以”上報可疑交易的義務,認為這是“泄露當事人的秘密,動搖植根于信賴關系的律師制度”,因此該法對“法律、會計專業人士”并沒有規定上報可疑交易的義務,但在從事房屋、土地買賣手續,公司合并,處理現金、有價證券等特定業務時有必要確認顧客的真實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