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廣大市民進一步了解江蘇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南京博物院推出了《金色江南——江蘇省金器特展》,系統展示了古代江南金器的藝術神韻,103件黃金國寶件件工藝精美、富麗華貴。廣大市民及外地游客聞訊趕來觀展,人流涌動。
黑色的背景墻,紅色的立柜式展臺,黑色的絨質襯底,柔和的燈光……在南京博物院的精心布展下,整個“金器特展”流露出一種高貴、典雅、厚重的氣質。
全國獨有的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尤為搶眼。這件東漢鎏金獸硯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漢墓,長25厘米、寬14.8厘米、通高10.2厘米。怪獸四足伏地,兩眼圓瞪,眥牙咧嘴,好像凝視著即將捕獵的對象。通體鎏金并鑲嵌著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各色琉璃珠。獸體背部中心處設一橋形鈕可供開啟,盒內嵌有石硯。據南博陳列所負責人介紹,“漢武帝本人十分喜愛金器,故漢代有用金器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這件金器經1800年依然富麗堂皇,璀璨奪目。可謂全國獨有,可當之無愧地被視為漢代制作工藝的至臻之作。這件國寶曾在美國、韓國等地巡展,引起過極大轟動。
鎮院之寶的西漢金獸奪人眼球。這個重達9000克的西漢金獸,是出土文物中單件最重的金器。若以目前市場千足金每克的價格計算,這只金獸成本價就超過200萬元,加上歷史文化與創作工藝,其價值更為可觀。金獸通高10.2厘米、長16厘米、寬17.8厘米,獸形似豹,全身蜷曲匍匐,頭枕足上,貌似溫馴,頸部飾有一環狀圈鈕及項,疑為馴獸,獸身滿飾不規則圖形紋。獸身底部中空為凹,壁上刻有“黃六”二字。如此之重的金獸,究竟作何用,至今仍謎。
依然金光漫溢的金鳳簪子。這支1977年在江陰的明代墓出土的嵌寶金鳳簪子,歷經上百年,依然光彩奪目,不僅金光漫溢,就連上面的紅、藍寶石也色澤鮮明。
簪高3.8厘米、長11.1厘米、重52.5克,以金葉錘壓而成,尾錘鏨成11朵花形,胸部圓鼓,部份外表為鱗狀毛片飾,翅羽刀形,通體共嵌紅藍相間寶石19顆。另一支明代金樓人物簪,通長18.4厘米,簪頭為艾葉形,背面用金絲編成卷草紋樣,上面編焊主體牡丹。正面有雙重樓閣,清晰可見,周圍樹木環繞,樓閣內共有8個不及米粒大的男女人物,做工的精致讓人驚嘆。
南博院長龔良向記者介紹,如此大規模的金器展示在南博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在全國也屬罕見。金佛塔、金壇城、金冊等,都極具歷史文化特色和收藏價值。這次展出的103件金器,無一不是中國古代金器的精品,件件都是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