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的中貿圣佳春拍上,一對清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多穆壺”拍出了9072萬元的高價,創造了琺瑯器拍賣的世界最高紀錄。
這是一對呈竹筒形的多穆壺,斜口、圈足,頸部有龍首魚尾柄和龍首,頸、腹部是天藍色琺瑯釉為底,裝飾掐絲折枝蓮紋,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風格。內膽為銀制,圈足外壁刻有“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被專家鑒定為清代乾隆時期養心殿造辦處為宮廷定制的御用品,很可能是英法聯軍或八國聯軍掠走的文物之一。類似形制的掐絲琺瑯多穆壺,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不多見。
天價、稀罕,都不是我們關注這件藏品的原因,我們更關心的,是它從英國回流的身份和它代表的現像:海外回流文物的泛濫。
在國內藝術品市場日趨變熱的今天,“回流”文物已經成為拍賣場上的熟面孔,其數量已接近藝術品年投放量的一半,甚至是回流文物的拍賣專場,近來也并不少見。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二,一是國內藝術品的行情看漲,二是國內征集文物難度大增。國內拍賣公司的增多,又導致競爭加劇,“好貨難求”是目前各拍賣公司共同面臨的現狀。為了征集到更多藝術品,拍賣公司的視野自然會轉向國外,從而使大量散落在海外的藝術品回到國內拍賣。尤其是散落在東南亞、日本、歐美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文物。
這些海外回流的文物,在拍賣公司和某些專家的宣傳下,似乎成為了無需質疑真實性的精品。甚至,將之視為了藝術品市場的奪寶奇兵,“從根本上改寫一百多年來中國文物古玩外流的歷史,不僅對國家館藏文物是個極大補充,也使許多珍貴藝術品由此進入民間,培育出一個巨大的市場,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踏上回國之路,的確對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整合有所益處,可是,不得不看到的是,回流文物泥沙俱下的現象,不僅并非所有的海歸文物都是精品,甚至還充斥著數量不少的贗品。
前幾年一些海外人士把國內市場上的贗品帶出去,幾年后,搖身一變成了海外回流文物。此外,有不少古董商將國內仿制的瓷器送到國外拍賣行上拍鍍金,即便流拍,回來時拍賣目錄上也會赫然標注:該拍品曾于某年在某國際著名拍賣行拍賣。此前還曾有南方一家公司打著國外某協會旗號從美國征集到了一批書畫,在媒體上發布消息,號稱這批文物“如何珍貴,均堪稱國寶”等,但經權威部門查驗,發現這批東西價格很低。
其中最知名的鬧劇,當屬四件所謂“回流國寶”的贗品風波。拍賣前,“國寶”還接受故宮博物院、鄂州博物館、臺灣文物專家現場鑒定,總估價為7000萬。結果在拍賣前夕被文物局叫停,重新鑒定的結果是,三件被定為仿品,一件沒有定論。
這些慘痛的事實,要求藏家們不得不注意,面對海歸文物,面對專家們的權威鑒定,面對拍賣公司的天花亂墜,一定要仔細地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