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剛剛接到瑞士來的消息,香港的進口手表數字,包括銷售總額跟只數,都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即使排第三的國家,也遠遠沒香港的一半。
香港地區能有這樣的銷售成績,當然是因為中國的開放。店家告訴我,像銅鑼灣尖沙嘴等區域,買表的有七成以上是內地人。同時,多數品牌的大中華區代理權屬于香港公司,進口內地的貨品會先進入香港再轉口,令巴掌之地的香港占有了重要地位。并且這種情況,還將會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持續下去。
中國市場逐漸開放的近20年,世界有很大的變化。
作為奢華物品行當龍頭的鐘表珠寶業,變化更是天翻地覆。
度過2000千禧之后不久,根據世界經濟走勢及生產情況,我曾判斷鐘表業會遭遇1990年初之后的一次大衰退。然而,國內奢侈品就在這時真正興旺起來,不但承受了開始過剩的存貨,甚至于消化了從里到外都徹底過時的所有死貨。拋下包袱輕裝上陣的瑞士鐘表業,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光景。
有市場就有創作。在這十年八年間,瑞士鐘表業的確有百花齊放的趨勢。許多只有古懷表具備的功能,都被簡化放進手表里。而在外觀方面,可塑性就更大了。我們看到跳出圓形及四邊形之外的許多表殼款式,不少品牌還以特別形狀做品牌的標記。然而,這并不足以維系人們不斷追求新物品的心態,經過醞釀和研發,大大地朝前邁出一步的作品開始出現。2008年,是我們看到最多不像表的表的一年。
然而,這些很前衛的表,比較適合成熟的市場。有一句心底話,很真實很坦率,但很傷人:在鐘表來說東西文化的差別其實就是品位高低的不同。西方人習慣于欣賞機械上的創新,喜歡細節的認真處理,在功能上有重大創新的表就會受歡迎,所以這類特別的作品只在西風較盛的國度賣得好。從Harry Winston出走的Maximilian Büsser,大膽地做出了很巨形的新設計HM 1陀飛輪表,不單將復雜功能美化,還明顯地掛出了“必然價值不菲”的標簽。這只中國人不敢相信是表的東西,已經差不多賣完了約70只的制作限量,大部分在歐美賣出,而亞洲的新加坡賣了6只,香港賣了兩只。日本的數字尚未清楚,但相信與香港不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