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編鐘奏出佳音
日期:2008/06/24 來源:編輯:
文章TAG:

清乾隆 御制鎏金銅交龍鈕云龍紋“仲呂”編鐘

左圖:清康熙 御制鎏金銅交龍鈕八卦“無射”編鐘。 右圖:清康熙 御制銅鎏金交龍鈕八卦紋“蕤賓”編鐘。

左圖:清康熙 銅鎏金楷書倍無射八卦編鐘。 右圖:清乾隆 交龍鈕雙龍紋銅編鐘。
編鐘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樂器,早在商周時期即已出現,但當時的編鐘均為青銅制成,不同大小的編鐘分別代表不同的音律。一組編鐘16枚,由低至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編鐘大小相等,鐘壁依次由厚及薄,奇數為律,偶數為呂。
清初,康熙隆重師儒,以周禮為本,設計了一整套朝廷禮樂之器,每逢舉行天地、社稷、宗廟等祭祀大典以及大朝會、燕享、命將出師、臨殿策士等朝廷盛事,樂部率和聲署懸樂器于太和殿或郊壇、太廟演奏“中和韶樂”。禮樂演奏“以黃鐘為宮”,“ 鐘擊以起樂,編鐘從之”,這使得編鐘在清代宮廷極為多見。
作為國家大典禮樂之器,清代編鐘近年在拍場屢屢出現,并且誕生了不少佳績。如在不久前結束的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中,一件清乾隆御制鎏金銅交龍鈕云龍紋“仲呂”編鐘得到了不少買家的青睞,拍出了3280.75萬港元的高價。隨后不久舉行的香港長風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康熙御制銅鎏金交龍鈕八卦紋“蕤賓”編鐘也斬獲了652萬港元的高價,可見清代御制編鐘已經得到不少藏家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