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佩帶和鑲嵌飾物 題材多樣,主要有人像、人頭像以及各種寫實性和神話性的動物。此外,還有柄形飾、牌狀飾、牙璧、璜(huang)、玦等。對柄形飾和牙璧這里從略。
人像和人頭像多系玉質。圓雕人像多作跽(ji)坐形,雙手撫膝,表情各有特點,僅少數作其他姿態,浮雕人像多作側視蹲踞形,雙臂上舉。僅一件作站立狀,一面為男性,另一面為女性,有人稱之為“陰陽人”。由人像和人頭像可看出殷人的5種發式:(1)在右耳后側梳或擰長辮一條,由頭頂盤后腦一周,將辮梢壓于辮根下,(2)在頭頂梳短辮一條,垂于后腦;(3)在額頭留短發一周;(4)在頭上梳兩個上翹的角狀髻;(5)在后腦梳個下垂的發髻。能看出的冠式有5種:(1)作圓箍(gu)形,戴頭部以束發;(2)在圓箍前加一橫置的筒狀飾:(3)戴高低有別的平頂冠;(4)筒狀高冠;(5)冠上中部豎立一倒置的魚尾裝飾。可看出衣裳的形式有3種:(1)交領長袖,腰束寬帶,衣上有蛇紋、目紋和云紋,頗氣派;(2)一件石人,紋樣為大開領右衽,腰束寬帶下身著裙,長似過膝,脛扎裹腿,足穿翹尖鞋,衣及腰帶似有刺繡的花邊,甚講究;(3)后領較高,長袖,衣下緣似及小腿,衣上飾蛇紋和云紋,胸部有獸面紋,或許是文身的標志。此外,還有一件石人,腹部僅懸一長條形“蔽膝”,無衣紋。這些不同衣著、裝束的人像,有的可能屬于不同階級的人物,有的可能是性別或年齡的區別,它們對探究殷人的社會生活及紡織工藝等問題都有一定的意義。
寫實性的動物形象,種類繁多,計有虎、象、熊、鹿、猴、馬、牛、狗、兔、羊頭、蝙蝠、鳥、鶴、鷹、鴟鴞、鸚鵡,雁、鴿、燕雛、鸕鶿、鵝、鴨、魚、蛙、龜、鱉、螳螂、蚱蜢、蟬、蠶和螺螄等31種。大多為單件,形象逼真;個別的雕成雙鸚鵡、尾相連,極富情趣。有些獸畜、兩兩分別成對,如婦好墓出土的對馬、對象、對鵝等。這些發現,反映出琢玉藝人對動物的精細觀察;也是研究殷代野生動物和家畜、家禽的珍貴資料。
神話性動物主要有龍、鳳、怪鳥獸和鳥負龍升天等以龍為多見,大多工藝精湛。如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圓雕蟠龍(M5:408),方形頭,張口露齒,雙角后伏,質優紋美,鳳僅一見,作側身回首形,尖喙圓眼,陽紋淺浮雕,工藝難度較大:一件浮雕怪鳥負龍升天玉雕,構思新穎別致,呈現出怪鳥踩云升天的畫面,極富想像;怪鳥獸多為獸角鳥身,紋樣精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牌形飾僅一見。正面雕上下相對的獸面紋,兩側有扉,上端有孔,可佩帶。
璜的數量較多,主要有龍形、魚形和素面3種。以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大型璜最奇特,兩面分別雕琢人面鳥身紋和戴冠的側身人面紋,有可能是冠飾。
玦的數量少于璜,有龍形、虺(hui)形和素面3種。龍形和虺形殃質地厚重,紋樣精細,大概是一種佩帶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