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玉器的種類相當齊全。根據我們對實物的觀察,參考夏鼐先生對商代玉器的研究成果,將它們分為禮玉、儀仗性武器、工具、用具、裝飾品、藝術品以及雜器7大類。下面擇要簡述。
(一)禮玉 主要用作禮儀、祭祀等,有些也用于佩帶。器類有琮、圭、璋、璧、環、瑗以及簋、盤等。
琮的數量較少,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高體高射,四角雕出凸棱,極少見;另一種矮體短射,四角凸棱上琢蟬紋或幾何形紋,但也有素面的。圭多作長條形,下端有穿,有的表面琢有簡單花紋。璋不多見,在一些殘片上,發現有朱書字跡。璧、環、瑗三者相加后的數量較多,它們各自的外形基本上有兩種:一種孔口與體面平;另一種孔口凸起成圈狀。多數兩面拋光,少數體兩面均雕同心圓陰線。夏鼐先生認為《爾雅》中所說的“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是“漢儒故弄玄虛,強加區分”。他建議把三者總稱為璧、環類,或簡稱為璧。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曾在小屯東北地殷代宮殿宗廟區內丙二基址的南面,發現兩件東、西并列的玉璧,白璧在西,蒼璧在東,璧孔中飾滿綠松石。結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蒼璧禮天”的記載,這兩件玉璧可能是祭天后的遺留。簋僅兩件,均出于婦好墓,一件呈綠色,另一件呈白色。外表均雕有精美紋飾,當系王室的祭祀或宴饗用器。
(二)儀仗性武器 有戈、矛、戚、鉞、大刀和鏃等。以戈的數量最多;矛、鉞都很少。
戈的形制不盡相同,但都不具備殺傷力。在少數戈上雕有或書寫有紀事性文字。如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大型玉戈,在內的一面后部雕“盧方口入戈五”6字。大意是說,盧方的某人入貢了5件玉戈;小屯M18:16的一件短內玉戈,在援的前端一面有朱紅色文字,可能是戰爭獲勝后所書,也可能專制此戈并書記事。此外,婦好墓還出土有一件玉援銅內戈,在銅內的花紋上,遍鑲綠色石片,工藝精湛。此戈不宜實用,其功能與玉戈同。
大刀僅一件,婦好墓出土。刀身窄長,后部有一穿,背部雕出鋸齒狀薄棱,短柄。刀身兩面雕以精細的龍紋,相當精美。
(三)工具 有斧、鑿、錛、鋸、刀、槌、紡輪、鏟、鐮等。從實物考察,少數鏟和某些小刀有使用痕跡,紡輪和一部分小刻刀也有實用意義:至于斧、鑿、錛及某些小刀,制作精致,大概都是:象征性工具。例如: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斧,長方扁圓體,弧刃,長方形內,一穿。身兩面琢精細的獸面紋,侯家莊1001號大墓盜:坑出土的兩件殘玉斧,均刻有文字。
刀的形式較多,大致可分邊刃和端刃兩大類:邊刃刀主要有:凹背短柄和梯形及半月形3種,如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凹背短柄;刀,成對,背部雕出薄棱,刀身兩面各琢S形紋和方目紋,梯:形刀刃長于背,靠背處有兩孔,身兩面雕倒置的獸面紋,端刃刻;刀均為斜刃,柄端大多雕成各種動物形象,如夔(ku{)、鳥、壁虎;(圖9)、魚等。柄端多有小孔,可佩帶。
(四)用具 有研磨朱砂的臼、杵,調色的盤以及梳、耳勺,匕等,皆為實用之器。如婦好墓出土的一件調色盤,盤后端兩面.雕鸚鵡形紋,有紐可懸掛。盤底滿染朱砂;梳的背部雕雙鸚鵡紋:或獸面紋,具有裝飾意義:耳勺的柄端雕成魚形或蟬形,小巧精致:玉匕較少,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呈長條形,柄部一面飾蟬紋,另一面飾夔紋、蟬紋、目雷紋和三角形紋,花紋瑰麗諧調。
(五)裝飾品 數量最多,總數達千件以上,品種也較齊全,計有:佩帶和鑲嵌飾物,頭飾和冠飾,腕飾,器物上和衣上的墜飾:佩戴的串珠,以及用途不甚清楚的飾品。其中不少作品雕琢得相當出色,堪稱殷墟玉器中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