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個人去參加一招聘,主考官出了一道實踐題目:把梳子賣給和尚。眾多應(yīng)聘者認為這是開玩笑,最后只剩下甲、乙、丙三個人。主持人交代:以10日為限,向我報告銷售情況。
十天一到。主試者問甲:“賣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賣的?”甲講述了歷盡的辛苦,游說和尚應(yīng)當(dāng)買把梳子,無甚效果,還慘遭和尚的責(zé)罵,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太陽,一邊使勁撓著頭皮。甲靈機一動,遞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滿心歡喜,于是買下一把。
主試者問乙:“賣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賣的?”
乙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風(fēng)大,進香者的頭髮都被吹亂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面是對佛的不敬。應(yīng)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髮。”住持采納了他的建議。那山有十座廟,于是買下了10把木梳。
主試者問丙:“賣出多少把?”答:“1000把。”
主試者驚問:“怎么賣的?”
丙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剎,朝圣者、施主絡(luò)繹不絕。
丙對住持說:“凡來進香參觀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剎應(yīng)有所回贈,以做紀(jì)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便可做贈品。”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木梳。得到“積善梳”的施主與香客也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上面這個故事想必大家已熟知,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飾品店怎樣把飾品賣給尼姑。
尼姑也進飾品店?這本來就有點傳奇色彩,我們暫不說賣的問題,就說怎么把尼姑引進店中,這確也是難題。一般來說尼姑歸于沒有購買欲望的消費群體中,因為在很多寺院的教規(guī)中,尼姑不許化妝、不許穿戴華貴衣服。一個濃妝艷抹、佩戴飾品的尼姑當(dāng)然被世人稱之為“怪物”,也不被寺院所允許。所以,若不去刺激尼姑們的消費神經(jīng),她們一般也不會想到購買飾品,或真想到了,也不好意思跨入店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