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資本炒作惹的禍
紅木家具從珍愛到收藏、從收藏變投資、從投資變投機,直至最后在瘋狂炒作中“天價神話”泡沫破滅,價格一落千丈。究竟是誰惹的禍?
中國傳統家具委員會副主任吳炳亮分析說,主要是因為短期內有以投資為目的的資金進場,不少廠商從印度引進大量木料,而由于價格畸高,紅木家具企業減少了家具生產,需求減少,因此從去年底價格開始回落。
從海南花梨木到越南紫檀木、從緬甸雞翅木到柬埔寨酸枝木……越來越多打著“稀缺資源”旗號的家具,引起民間資本的瘋狂追捧。大量資本不計后果的流入則導致行業失控。而實際上,由于南方等地民間資本的炒作,紅木價格早已登上歷史高位。
據業內人士介紹,他們的做法是:經銷商向紅木產地繳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所在區域的紅木全部通過經銷商銷售。產地和經銷商供銷體系形成后,一級經銷商就會與二級、三級經銷商聯手,抬拉紅木各類產品價格。一級經銷商通過絕對壟斷權,留下70%左右的紅木囤積,拿出30%左右的份額,通過價格聯盟進行跨區域抬拉,將價格拉到購買價格5倍至6倍拋售給二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繼續聯合抬拉,達到滿意的價位后才拋售給三級經銷商。由于一級到三級經銷商層層囤積、層層抬拉價格,結果只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就能實現比最初購買價格高出10倍的價格。
稀缺雖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根本動力,熱錢的流入才是重要原因。“紅木的生產和流通渠道太發達了,北京郊區很多地方都有加工廠,城里到處都是家具城,老百姓和紅木的距離很近,這導致很多人紛紛投入資金購買。當然,也有很多有實力的個人投資者加入了這個隊伍,他們的資金量更為可觀。”某拍賣公司人士說,紅木收藏的高額回報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然而投資一定會有風險。
信息炒作、囤積居奇、低買高賣,各種投機手法,都在紅木身上用到了極致。但炒得越高,摔得越慘。2007年年底開始,象征紅木晴雨表的小葉紫檀,木料價格從高峰時每噸75萬元一路跌到了最近的每噸35萬元左右,五個月身價被腰斬。
有關專家提醒,作為消費者應該反思,理性的消費和投資才是在資本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的上策。價格的核心是價值,值得花大價錢收藏、消費、投資的,更多的應該是凝聚藝術精華的精品。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都應從興趣出發,以理性做基礎,擦亮眼睛,冷靜對待。對于所謂投資“熱點”,不能盲目跟風。當普洱茶重回普通茶葉行列,紅木家具炒作謝幕之時,我們是否能冷靜分析,理性對待每一次投資熱潮,從中獲利,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