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塊黃金的賣方為中金黃金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參與黃金市場的第一筆交易業務。那塊黃金如果持有到現在,該筆交易的收益率高達170%左右。這正是近年來我國黃金市場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黃金投資驟然升溫,黃金市場呈現出放量大漲的態勢。這股"黃金熱"的背后,既有國際市場黃金價格節節攀升的直接拉動,更折射出中國社會黃金投資意識的崛起。
黃金生產大國的"失衡"
現在,中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黃金大國。在黃金生產方面,2007年中國的黃金產量創紀錄地達到了276噸,比2006年增產了12%,南非的產量則為272噸,終結了南非維持了一個多世紀的作為世界最大黃金生產國的時代。在黃金消費方面,中國的黃金消費量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近兩年來的每年300噸至400噸的水平,是世界第二大黃金消費國。
盡管如此,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黃金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國黃金市場仍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首先是我國的黃金儲備量與世界第一黃金大國的地位不匹配。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黃金擁有量僅有3克,而世界人均水平為25克,歐美發達國家人均為100克-200克,印度人均為15克。官方儲備方面,中國約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僅有600噸黃金,美國至少有8000噸,歐洲各國央行合計超過10000噸。其次是黃金消費量與我國悠久的黃金消費歷史和民間藏金傳統不匹配。中國有悠久的藏金于民的傳統,可是目前我國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僅及世界年人均消費水平的1/6,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消費水平也有很大距離。第三,黃金用途結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比較世界與中國的黃金用途可以看出明顯區別:世界黃金用途中首飾消費占74%,投資為14%;中國的黃金用途中首飾消費占比非常高,達9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大約20個百分點,而黃金投資需求僅占總需求的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
按照黃金市場占GDP的比重測算,中國的黃金投資市場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截至2007年11月中旬,英國金銀市場協會(LBMA)的黃金交易量占英國GDP的138.18%,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交易量占到美國GDP的7.26%,而上海黃金交易所占我國GDP的比重僅有0.93%。按照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黃金市場未來的成長空間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