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鐘表制作工藝中的各種競爭層出不窮。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將其制作得輕薄、再薄、盡可能薄、最好薄得像紙一樣。這種競爭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遠在鐘表誕生的初期就已經開始了。
鐘表制作工藝中超薄競爭的歷史源遠流長
1550年左右,德國南部的制表中心奧格斯堡和慕尼黑的鐘表匠人們制作的黃銅鍍金“鼓形掛表”,直徑和厚度在112 x 66 mm.以上,重量達到了4公斤。沉甸甸的金屬物件不是挑選一名強壯的仆人背著,就是直接掛在騎乘的馬上。有時連馬都不愿意掛上這種沉的像石頭一樣的“勞什子”,干脆躺倒在地上罷工。從那時起,鐘表的使用者們和鐘表匠人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將這種笨重無比的計時器制作得再輕一點、再薄一點,為此,鐘表匠人們前仆后繼地整整努力了4個世紀。
流傳至今的“超薄懷表”的實物已經非常少
這一過程是漸進式的,前3個世紀當然只能以掛表和懷表的形式出現。“鼓形掛表”之后是更有名的“洋蔥頭表”,圓乎乎的,真是名實相符。再往后一點的是“小饅頭”,顧名思義,只是比前者小一點,薄一點而已。雖然改進與改良的路途漫長艱難,但成果一點點顯現出來,時間一點點過去,兩個半世紀以后的1800年,一種精心制作的普通功能懷表的機芯厚度已經達到了2.2毫米,與一枚普通的一角錢人民幣的厚度基本一樣。可惜的是流傳至今的“超薄懷表”的實物已經非常少了,碩果僅存的少數實物,也被收藏家珍而重之地藏于秘室,很少有在拍賣市場露面的機會。1550年的66毫米到1800年左右的2毫米,人類在精細機械加工中的探索取得了驚人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