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據業內人士爆料,目前翡翠市場主要存在4大陷阱,消費者須仔細留意。
一、以次充好。此種情況最常見的就是將B貨、C貨、D貨翡翠冒充A貨翡翠。據了解,所謂A貨翡翠是用無雜質的翡翠原料直接打磨而成的純天然翡翠制品,是真正意義上的翡翠。而所謂的B貨則經過了雜質漂洗,將天然翡翠經過強酸浸泡后充膠處理而成,此種方式可以除掉翡翠內部的雜質并可以提高其透明度。但時間一長會出現膠的老化現象,從而使翡翠表面變得黃而干,透明度下降。C貨除漂洗雜質外,還進行了人工染色。D貨是一種鍍有色膜的翡翠,材質也是天然的,但表面的這層有色膜時間長了也會老化、脫落。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專家指出,正常的翡翠生產只是對翡翠進行切磨、拋光、雕琢等處理。這些處理方法都屬于正常的加工方法。一旦經過強酸處理,漂白填充處理以及染色以后,就不屬于純天然寶石了,也沒有了保值和增值的作用,只是一種裝飾品。
二、以假充真。最常見的是染色石英石冒充翡翠。染色石英石俗稱馬來西亞玉、馬來玉、馬玉,由于顏色像翠綠,是仿翡翠的常用品。還有染色蛇紋石玉(岫玉)冒充“血絲玉”。據說最開始用的染料居然是紅墨水。另外還有用玻璃仿白玉(軟玉)、瑪瑙。
三、定名混亂。有的把白色或黃色的大理石稱做白玉、黃玉,把綠色的玉石統稱為翠玉,極易與翡翠相混。
四、價格陷阱。一些商家利用投資者喜歡“砍價”的心理,標出天價,然后隨便購買者砍價,想砍多少砍多少,只要不低于成本價。因此大多數時候商家表面上叫苦連天,心里卻暗暗高興。消協就曾接到過一起投訴,一位顧客在旅游景點買的翡翠手鐲,標價25000元,他花了2000元買來,可據專家估算,這種料子的翡翠手鐲正常標價應該不到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