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中國的新銳設計師是不是眾望所歸?上海究竟像1970 年代的日本,還是更像商業至上的美國?你是要揚大名,還是要賺大錢?這永遠都是一個問題。
夾在瑞金一路和重慶南路之間短短的一段長樂路,可以說反映了除大百貨公司之外,上海服裝零售業的全貌—以高于通常價格三倍之多的標價販賣工廠外貿余單的店鋪比比皆是,到處都在出售粗制濫造的皮鞋、包袋和衣服;而在它們之間,則夾雜著不少設計師小店,或“看似設計師店的店”—由于裝修風格出奇一致,這些店的辨識度極高:往往是一個四壁都是混凝土的loft風格的空間,對街開出一扇白色木門,以及大玻璃櫥窗,至于櫥窗陳列,也讓人感到如出一轍。
一切是以驚人的速度鋪開的。據長樂路上的Even Penniless店主高欣回憶,設計師店鋪的繁榮,也只是自2007 年以來差不多一年間的事。而高欣自己的店開張時間也算不得長—2006 年,他在長樂路選址開張,到今天為止,已經頗有收益,并在不久前擴大了工作室,將原先他一個人加上一兩個樣衣工的構成,擴充到十幾個人各司其職的規模。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Lorraine Justice 長期以來就關注中國新的設計力量。她的專著《設計中國》(China by Design)目前剛剛寫作完成。“他們不像意大利設計師那么戲劇化,也不像日本設計師那么有結構感。中國的新生力量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作品是實用主義、經驗主義和視覺沖擊力的結合。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中國的時裝正在成為時尚業的又一個標桿。這里積蓄了強大的能量。”這是Justice 對中國新銳時裝設計師的評價。
她同時認為,上海距離北京足夠遙遠,因此上海的設計師可以自由地玩自己那一套,與此同時,這里距離香港也同樣夠遠,使它不至于受到太多影響,因而充分保留了本土文化。“對年輕設計師而言,上海真是十全十美。”Justice 說道,“它有歷史,也有當代文化。它距離長三角的服裝加工區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