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指環獎”得主劉燦明
日期:2008/05/26 來源:編輯:
文章TAG:
含蓄而有趣的設計風格
作為上海本土較早成功開創個人品牌的設計師,劉燦明說自己很幸運也很順利,“當時沒這個氛圍,大學畢業后覺得有工作就行了,那時候人的欲望也不高,有個穩定的單位就行了。”見周圍有朋友開了自己的設計品牌,一時玩心大起的他東湊西湊地借了50萬,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室作業,“租了一個小公寓,加我總共就三五個人,銷售一個,樣板師一個。”畢業后就留校做了老師,現在又要打理自己的小店,如此忙碌的生活狀態卻從沒讓他感覺疲倦,用劉燦明的話說,那個年代,成功并不難,但守住成功就很難,“和我一起起步的設計師中,很多現在都不做了。”可能是因為性格的緣故,劉燦明的設計更多地偏向含蓄、內斂的風格,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你常常能看到規整的格紋和均勻的褶皺,即便同樣的解構手法,他的設計也顯然收斂許多,沒有太多張揚的痕跡。然而這樣的設計并非是平淡的,相反,他說:“含蓄中有一點點趣味性,也很優雅,細節上有意思,設計上要耐看,越看越有味道。”追求含蓄中的趣味性,這是劉燦明經過在意大利歐洲設計學院的學習后,得到的最大感受,“他們和我們對設計的要求太不一樣了,更講究細節,有趣,而不是東方人那種統一的唯美標準。”他說自己原來設計服裝時可能更在乎衣服的形,現在則不同,更希望新穎趣味一些。
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雖然近年來,國際T臺多了許多東方設計師的作品,可劉燦明說,如他所見,亞洲的設計師整體上在歐洲并未進入主流領域。所以,他覺得所謂東西元素的運用,更應該是概念化的特點,而非形式上的照搬。熟悉劉燦明的人都知道,他不會在做設計的時候翻雜志或找資料,更多的時候,他習慣一個人閉著眼睛瞎想,用朋友的話說就是:“你很奇怪!”而對他本人來說,留心生活才是最好的靈感來源,“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他說:“不一定非要看和時裝有關的東西,看電視也好,或在路上行走,很自然的一些東西就會在腦中轉一圈。”我好奇地問:“見到同行的作品時會有什么感受?會不會相互比較?”他回答道:“看看人家的設計特點是什么?定位是什么?做什么感覺?有時候不太能比較,因為大家的風格都不同,唯一的比較可能是認可的人的多少。”劉燦明說:“更多的時候不是在評價別人的東西,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我們的采訪曾幾次被電話打斷,類似某件衣服似乎短了幾寸的問題,他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對方如何修改。事實上,他早已習慣了這樣事無巨細都要親歷親為的忙碌.對于個人的設計品牌,雖然發展順利但自己并沒有期望走到多遠,做到多大,相反,他希望走更久的是為人師長,他說:“新的學生會不斷帶進新的想法,對我做設計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