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福建省寶玉石協會了解到,我省每年銷售的黃金首飾多達50噸,其中將近一半存在成色不足等質量問題,涉及零售額達50億元。為此,我省珠寶行業準備出臺《標準金飾定點銷售管理辦法》,規范福建珠寶首飾市場。
首飾價低過原料價?
福州市民李女士反映,她在街頭小店購買千足金項鏈時,老板給的價格是每克205元,比上海黃金交易所207元的原料價還低,以為自己撿了便宜。
后來項鏈在佩戴時斷了,李女士拿到福建省金銀飾品檢測站檢測,結果黃金含量只有70%。而按照國家規定,千足金的黃金含量必須大于或等于99.9%,足金則必須大于或等于99%,18K金不少于75.0%。
記者日前暗訪時,福州井大路一家首飾加工店老板說,他賣的千足金首飾成品每克202元,比當日每克204元的原料金價還低。如果是客人自己帶千足金原料讓他們加工,每克需要收取10元到30元不等的加工費,扣除人工成本,每克只能賺1至2元。而當記者掐算自購黃金原料每克需要200多元,他的千足金零售價卻只要202元時,這位老板顯得有些不耐煩,不再搭理記者,也無法提供首飾質量合格證明。
業內人士認為,這家首飾加工店賣的千足金肯定成色不夠,否則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一半金飾成色不足
按照國家規定,上柜銷售的黃金首飾應該留有字印,包括廠家代號、材料類型G和含量。按照《產品質量法》和《福建省商品質量監督條例》,上柜商品需有質量合格證。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打金店的首飾上甚至連廠家字號都沒有,街邊首飾店的黃金首飾字印也是殘缺不全。在首飾店較多的福州塔頭、王莊附近,幾家首飾店的老板均稱,他們的黃金首飾沒有質量問題。但他們卻無法提供質量合格證明,其首飾字印,有的沒有廠家代號,有的則沒有含量或材料類型。而在大洋百貨,一個珠寶專柜稱其足金是三個九的,千足金是四個九的,但提供不了合格證。
據了解,目前全省的黃金首飾店鋪有6000多家,其中像金玉滿堂、彩福、福輝這樣上規模的專業金店有600多家,比專業金店較小的首飾店有2000多家,打金店則有3000多家。從銷量來看,全省每年的黃金首飾零售量大概在50噸左右,專業金店占其中的一半左右,質量合格率較高;首飾店質量問題較嚴重,打金店則大量存在質量不合格的問題。協會的調研顯示,全省每年大概有20噸黃金首飾存在成色不足等問題,按目前每克250元的零售價計算,涉及零售額多達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