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倉籍制玉大師——陸子崗
中國制玉的歷史從原始時代算起已有幾千年,蘇州自宋代開始就是全國性的制玉中心了,其中不乏能工巧匠。但最有名氣、對現代制玉工藝有深遠影響的當屬明代制玉大師陸子崗。
陸子崗,一作子岡,太倉人。他是中國玉文化史上第一個堅持把自己的名字留在所有作品上的人,也是一個敢于大膽創新,改革傳統技藝對玉石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
他在制作玉器時對選料不很講究,大多數作品都用新疆青玉,有時也選用白玉。他的創作風格一改宋朝的神秘、唯美,使玉器貼近生活、更加實用。陸子崗所琢發簪,壺杯、香爐、尊、觥等,無不規整清雅。其立雕、鏤雕、剔地陽紋、淺浮雕和陰陽刻紋等線條流暢,琢磨工細。現在流傳于世的玉器水仙簪制作得玲瓏奇巧,其水仙花莖細如毫發而不斷。史書上有一段文字記載了陸子崗對制玉藝術的追求和嚴謹態度:“凡刻一新月,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曉月,必下弦而偏左”。意思是新月的弦一定是朝左上方,殘月(曉月)的弦一定是朝右下方,非常符合現代的科學道理。
明代是程朱理學發展到極致的年代,社會上早已牢牢樹立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尊儒風氣。然而,陸子崗的精湛技藝使他以一個“下賤”的工匠身份成為一個備受士大夫推崇、敬重的角色。他制作的許多精美玉器,成為士大夫和收藏家的偏愛之物,一只簪的價格就高達五六十金。其中有不少傳入宮中,成為帝王賞玩之物。
陸子崗的另一特色是每做一成品都要在不顯眼處標上“子崗”二字,這在當時屬一種“大膽放肆”的行為,最終,他也因自己的這個堅持而獲罪。相傳當時皇帝命他做一套玉壺,并嚴令其不得署名,但他還是在壺嘴兒內部精妙地隱藏了“子崗”二字。后遭人告發,被判“犯逆”罪處死。
現在世面上存在的子崗款玉器已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級藏品,連那些仿子崗款的玉制品也備受推崇。全國各地的玉雕大賽也經常以“陸子崗”命名,以紀念這位名垂青史的玉雕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