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礦泉水+手電筒
緬甸政府每年都舉行兩次翡翠拍賣活動,把翡翠原石集中起來,吸引全世界的翡翠商人前去估價,拍賣會舉行之前有4天時間供大家“認識”心儀的石頭。
在去年10月的那次拍賣會上,共展出4000份翡翠原石,粗看與普通石頭無異,只是在烈日強光的曝曬下,溝壑交錯的表皮中隱隱透出綠色。
幾百人頭戴遮陽帽,手拿礦泉水、手電筒,穿行在這些石頭中?吹街幸獾,便駐足不前,將礦泉水往上一澆,擰開手電筒,對著濕潤處仔細查看。
“石頭濕了以后,里面有沒有翡翠能看得清楚一些。”黃先生說,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也沒有任何一種儀器能穿透皮殼,看清翡翠的優劣,只能靠最原始的水和光。
“這4天很辛苦,天天朝九晚五曬太陽,即使走馬觀花,也得花上2天才能看完。”對于特別喜歡的幾塊石頭,黃先生還會特意在清晨、傍晚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多看它們幾次。
■“切割機”眼神估算底價
拍賣會分為暗標與明標兩種,明標的氣氛比較緊張,容易一賭氣使勁追加,多花冤枉錢,所以大多數人選擇暗標。所謂暗標,就是根據自己看中的那份石頭上的底價,自己再估一個價,寫在小紙片中投進暗箱,拍賣會那天開箱,出價最高者便可得到這份原石。
“能不能中標,要看估價水平。先看表皮是否有綠色顯示,推斷綠色是否進入石料中,大約能進去多少,一般來說,表皮顏色好,估的價格就會高出底價好幾倍。”
這一步估價,大多數買家都會,所以,黃先生還有一項獨門武器———“切割機”眼神。他拿出一塊今年拍下的原石,橫截面有深淺不一的翠綠:“你看這塊石頭,看的一定是顏色。我看過去,都是幾何圖形。”他把一根手指貼在一小塊濃綠處:“這個部分就可以做戒指”,又指著一塊淺綠處:“這個可以做觀音像”。
“如果一塊石頭底價是5萬元,估價10萬元,但我認為它可以做出價值20萬的首飾,我就一定會把它拍下,即使出稍高的價錢。”
黃先生“切割機”般的視角,是20年經驗積累下的成果。早些年,他也失過手,“我曾經拍下3萬元的石頭,結果連300元都切不出;也有過高價拍下石頭,但是切壞了,賣不出價錢”。
今年黃先生買了500萬的原石,目前還未全部切開,僅在切開的這些中,“已經有驚喜”。
■“蒙”有多銷魂,就有多傷人
像黃先生這樣的珠寶商以做產品為目的,并不會賭風險太大的“暗料”。“一般干我們這行的,都選切開的明料,理性出價。那些沒有開口的‘蒙頭料’,只有想靠此致富的人才會選。”
“蒙頭料”風險極高,一刀下去,可能是上好翡翠,也可能全是沙石,但由于底價低,有挑戰性,每年都會有人買下試運氣。
在切“蒙頭料”時,買家一般都不敢親自在場,不管是大賺還是大虧,心理都難以承受。
4年前,騰沖有個崔姓買家看中一塊800萬的石頭,錢不夠,把自己的房子、飯店、存款全都抵押上去,親眼看著工匠切下第一刀,沒有,再切一刀,還是沒有,最后全部切了也都是石頭,當場發瘋。
當然,也有成功案例,賭石界的知名人物趙興龍,傳說曾因為看石頭看瞎了眼,又通過手術復明;賭石曾賭到一無所有,后又翻身到7000多萬元,目前已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