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稱琥珀為elektron,原來意思是「陽光的閃耀」,這個字曾在公元前九世紀荷馬的「奧狄賽」史詩中出現。不過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thales才喚起一般人注意琥珀可以產生靜電的特性。
琥珀是全球自石器時代至今最受人類喜愛的寶石之一,有一陣子大街小巷擺滿各式真假琥珀。琥珀據說有寧神,治胃痛、咳嗽、氣喘和痛風,消淤血、止血生肌和安胎;辟邪、避兇、趨吉的效果。佛家子弟尤其愛佩戴,一邊細數琥珀珠,一邊誦金剛經或念阿彌陀佛。在臺灣可以買到多米尼加、中國大陸、緬甸和越南等地的琥珀,但波羅的海琥珀在全世界及臺灣市場占有率平均可達九成。
琥珀是什么?是如何生成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地學組方建能組長指出,琥珀的化學成份主義要是c20h30o2,少量的琥珀經常含在煤層之中。波羅的海的琥珀絕大部份含有3-8%的琥珀酸,其它地區則少含有,琥珀的比重大致自1.05至1.12,淡黃的約1.07,棕色的約1.11;含氣泡多的比較輕,含方解石和黃鐵礦則略重,一般琥珀硬度約2至2?,折光率約1.44-1.54。琥珀在150℃時變軟,300℃時全部溶化。
最老的琥珀是大約三億年前的石炭紀,緬甸琥珀時代是始新世,撫順琥珀是早期的中新世,多米尼加也是中新世(6至25百萬年前)。但奇怪的是,臺灣進口年輕的多米尼加琥珀運臺兩三年后,經常會裂開;但是更年輕的現代化樹脂copal則不會裂。
歐洲古代最愛好的琥珀顏色是金黃色或前述琥珀專家所稱的青珀,被稱陽光燦爛的顏色。這種金黃珀也是美國和臺灣多數人喜歡的顏色。研究含樹脂的煤床地質學家很早就知道樹脂在地層中長久埋藏是淡黃色的,隨溫度增加變深黃、橙黃、血紅,然后在180℃左右變黑而不透明。將鵝黃色的琥珀用打火機燒烤幾分鐘,也可以先變金黃色,再變血紅色。,有些仿古的商人將黃的琥珀加熱以變成紅色。黃色的波羅的海琥珀時常外層1-2厘米變紅色,相信這是地層中的黃色琥珀經過侵蝕外露,受陽光照曬的效果。故臺灣許多人戴上黃而不透明的蜜蠟手煉后三至五年間自然變為金黃而透明的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