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發展時期
上海的珠寶企業雖然是偏隅中國東南一方,但云集了幾十個大小品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預示著中國整個珠寶行業的發展。眾所周知,珠寶連鎖只有十幾年的短暫發展歷史,甚至真正意義上的珠寶連鎖也就是最近10年左右的時間,說它是珠寶企業激烈競爭的衍生物,抑或是引進先進經營模式也好,珠寶連鎖企業基本都經歷了由小的珠寶店面開始,到全國擁有近百家珠寶專賣店和專柜。
老字號的銀樓是上海珠寶連鎖企業發展的雛形標志之一。最初的珠寶連鎖企業雛形,從嚴格意義上說,正是受這些單門獨戶的老字號的啟發,加上艱辛努力和歷史機遇的促使,上海本土珠寶市場出現了老鳳祥、老廟、泰基、東華、城隍廟和中寶連鎖。
真正意義上的珠寶連鎖開始于1995年,至今只有10年左右的歷史,并由此進入綜合擴張之路。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上海本土珠寶企業幾乎沒有一家走出上海,在外地開設連鎖店,倒是港資品牌周大福、謝瑞麟等品牌搶灘上海拉開了上海珠寶企業渠道之爭的序幕。
而外資大牌卡地亞等的到來則告訴了行業另一個信號:它催化了品牌之戰的進程。
渠道為王
珠寶的本質使珠寶連鎖相對于其他業態具有獨特的規模優勢,規模首先體現在購買的方便性,消費者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首飾,更為重要的是,規模能夠帶來采購價格方面的優勢,從而直接帶來同消費者的利益息息相關的零售價格,消費購買的主觀意向朝珠寶連鎖傾斜。第三,珠寶連鎖由于規模的優勢,能夠降低在采購、儲運和管理等方面在運營成本,直接為珠寶連鎖企業提供了發展動力支持。
珠寶連鎖的迅速擴張是企業實現“利基化”生存和銷售實現“跑量”的渠道條件。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們的購買力得到極大的體現,與此相對應中國珠寶產業已經得到相當完善的發展,上海逐漸成為世界珠寶消費的第二大中心,加之中國經濟的“二元性”,在這種情況下,占領城市主要渠道的關鍵和支配地位日益突顯。
綜合全系列珠寶首飾種類的經營和自主購買模式是上海珠寶連鎖企業的普遍經營模式。珠寶作為奢侈品,目前真正產于國內的幾乎為零,鉆石產品乃至翡翠玉類均從不同的渠道由境外進入。產品的特性決定了珠寶市場不能夠像中國的家電一樣本土生產,或者引進國際生產商在境內設生產基地。黃金鉆石種類屬于礦產品的不能實現就地生產。產品的特性進一步激化了珠寶渠道之爭。
無論是戴比爾斯推廣鉆石產品,還是世界黃金協會推廣K-Gold系列,他們作為實體的機構是完全有資本能力做中國的市場,但苦于沒有現有的渠道,鋪設好中國珠寶市場的渠道還不如利用現有的渠道,再說,鋪設渠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樣可以將經營的風險和競爭的風險直接轉嫁到渠道商,值得提醒的是他們有自身的貨源壟斷優勢,所以只要在上海設立一個推廣機構,一切就順理成章了。而上交所的成立,無論是鉆石還是黃金的,其實質目前也就是充當了一個批發市場的角色。這樣一來,誰占有了渠道誰就可以更有資本和外商(供貨商)談合作價格,幾可以得到更優惠的條件。因此,由此投射的是:直到去年,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珠寶市場的現階段競爭的實質還是處于渠道之爭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