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 年,明朝萬歷皇帝的北京皇宮里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他就是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覲見皇帝時,帶來了兩件見面禮:一大一小兩座自鳴鐘。萬歷帝見了,狂喜不已,贊為神物,把玩不止。
按理說,這皇帝有啥東西沒見過,有啥寶貝沒把玩過, 皇宮里金銀玉器、翡翠瑪瑙珍珠多得數不過來,可這皇帝為何獨獨對兩座自鳴鐘愛得這么深呢? 利瑪竇深諳此點, 知道皇帝啥寶貝都見過,要獻,必獻稀有之物,方能博得皇帝青睞。
大清王朝建立后,皇室對鐘表的興趣有增無減。那時候的外國人,看準了這點,千方百計在鐘表上動腦筋: 日月星辰、車馬人物、花鳥蟲魚做裝飾自然不在話下。
可厲害的是,能將日月星辰通過發條變成斗轉星移,讓車馬動起來,人物活起來 ,花兒開起來,鳥兒叫起來。這樣的新穎別致,皇帝如何能按捺得住?
這點, 吸引了極愛嬉戲和玩樂的順治帝,稱其“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而康熙除了嬉戲玩樂,他喜好鐘表,更多了一份勤奮好學, 對西洋的科技懷有濃厚的興趣。康熙收藏鐘表就不單是為了把玩。
最瘋狂的,要數乾隆帝。他不遺余力地收集各種奇鐘異表, 并多次下旨廣東海關官員, 讓他們不惜重金購買西洋鐘表,并在宮中親自指揮制作,使鐘表的收藏和制作達到了有清一代的高潮。乾隆一朝,授意購買、制造、改造鐘表的諭旨比比皆是。
據《乾隆朝貢檔》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粵海關總督李永標、廣州將軍李侍堯進貢“鑲玻璃洋自鳴樂鐘一座,鍍金洋景表亭一座”。
乾隆帝看過貢品,傳諭:“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似此樣好的多覓幾件, 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覓幾件, 不必惜價。如覓得時,于端陽貢幾樣來。欽此。”
乾隆帝喜歡洋鐘的心情十分迫切,于是,不到端陽貢時,李侍堯等人就按特旨傳辦的方式, 進獻“大小自鳴鐘十三架、金鑲洋 景鐘一座”。
乾隆關注和推崇,自然促進了鐘表制作的發展,鐘表匠于是為鐘表設計和改進了許多妙趣橫生的功能, 諸如變換文字、音樂鳥、活動人偶、水法、行船、轉花、滾球等復雜的功能,令人眼花繚亂。
而為滿足乾隆皇帝的喜好, 沿海各地的官員也購進稀奇的高檔西洋鐘表,爭相進貢給皇帝。這讓乾隆很快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鐘表收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