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楚料(危地馬拉翡翠)
近年來,永楚料的來源和悄然興起,始終是個謎。
產地之謎:
名字:永楚料、危地馬拉翡翠等
發現時間:1998年
發現地點:中美洲附近
特點:薄、透、有黑點、藍綠、很脆、背后挖空
1998年在10月29日到11月3日,一場被命名為“米奇”的颶風肆虐中美洲沿岸,暴雨和山體滑坡等災難在該地區不斷發生,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和物質損失。颶風先后橫掃了“洪都拉坎佩切灣、佛羅里達、尼加拉瓜、中美洲等地"。颶風過后當地人在大山里發現了露出地面的硬玉巖層(具體在哪里沒有公布)。他們把巖石帶到安提瓜島,這一發現令那里的翡翠經銷商們都迷惑不已。哈佛碧波地博物館【HarvardPeabodyMuseum】的實地研究人員、科學家塞茨(RussellSeitz)、來自加州大學河濱校區的陶布(KarlTaube)和館長哈羅據此推斷,那就是長久失傳的翡翠礦源:一座擁有上萬噸【藍綠色硬玉】的巨型礦藏。
高仿之謎:
永楚料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基本都是高綠帶滿黑點的,屬于不入流的東西,沒人注意,可現在市面上這樣勻色的東西量不小,鑲嵌的還多,鑲嵌后,可以給A貨證書,但密度項里會寫“因鑲未測",從而規避此類料子密度不足的缺點。(雖然念真始終不認同這樣的料子是翡翠,但人家能出具質檢機構的A貨證書,所以念真也沒辦法說什么了,潔身自好就好了。)
簡單地說就是高綠種水貨顏色發黑,里面發黑的成分就是綠輝石,也就是墨翠的主要質地成分,這些黑色成分以前都是類似木那點棉樣的存在,現在不是了,都化開了,不過依然還可以看到黑色點的存在。料子一般起貨效果很差,石頭價格偏低,石頭特點是基本沒皮,色帶生在水路里,顏色較深,也算有種有色啦,裂多。
二、此類料子都超級薄,后面都挖空了來提升綠色(厚了就發黑)。所以,必須鑲嵌。即便是鑲嵌了,不注意也容易碰斷/壓斷(為什么,因為硬度不夠)。
三、其屬于真硬玉但多數質量低于緬甸翡翠,裸石有些密度不夠,料子一般不能太厚,挖成薄皮顯水色,又叫“雞蛋殼”(這種料時間一久就經不起考驗,因為太薄和密度不夠,放久了有些會受氧化而變種,色也變發暗),托金底,一般后面都有挖空,看起來就會有點象藍水了,但很薄的,一壓就碎,鑲后檢測測不出裸石密度,按折射率等檢測又與翡翠A貨相符。
所以以上是永楚料(危地馬拉翡翠)和緬甸翡翠的最大區別,同時想購買緬甸翡翠的朋友請注意兩點:第一:偏藍綠。第二:料太薄的翡翠掛件時需要特別的注意。
聲明:筆者寫此文,無任何擾亂意欲售賣“永楚”商家的目的,僅作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