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年剛過,計劃于年底播出的《羋月傳》劇組便開始進行首輪宣傳,由甄嬛傳主創人員參演的豪華陣容,外加首發超長片花可謂賺足了眼球。介于剛剛復播的《武媚娘傳奇》被剪成大頭照風波還未平息,網友們驚呼“甄嬛娘娘”終于出面了,這次衣服捂的這么嚴實,也終于不會在為了胸而起爭議了。那么不看胸了,古裝劇中我們還能看些什么呢?
羋月傳劇照
其實,無論是從劇情還是從劇中造型,《羋月傳》、《武媚娘傳奇》、《甄嬛傳》這三部劇都可圈可點,不過仔細觀察也不難發現,這三部劇中都有不少的相似之處。比如,故事講述的都是一個不經世事的女孩到一個獨掌大權的女人的蛻變;比如劇中都會有被遣出宮廷的落魄橋段;再比如,編劇都不會讓她們和心中真愛最終走到一起……
雖然情節雷同,但由于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年代,隨著歷史的推移,朝代的更迭,在很多細節上也都有各自時代的特色。劇組也是花費大量心血在道具上,盡可能的使各位主角們的首飾貼近歷史。三部劇看下來,你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只發簪,在不同年代會選擇不同的材質和形態,你也能看到那些在羋月時期開始流行的黃金美玉配飾,是如何被武媚娘和甄嬛娘娘帶的越來越好看的。
發髻
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便視為成人,如已許嫁便可梳髻插笄。如未許嫁,到20歲時也要舉行笄禮。女子成年叫及笄。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笄是固定發髻的用具,原始社會普遍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實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發髻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唐代開始流行使用金銀打造首飾,劇照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釵雕花朵形,被稱為釵朵。每一對釵朵都是一式兩件,結構相同而圖形相反,可以左右對稱插戴,這種金銀釵以鏤花圖案最為多見。
玉石
玉佩分為全佩、組佩,及禮制以外的裝飾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沖牙等組合。組佩是將數件佩玉用彩組串聯懸掛于革帶上。裝飾性玉佩包括生肖形玉佩,如人紋佩、龍紋佩、鳥紋佩、獸紋佩等。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禮記·玉藻》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可見戰國時期的王室都有佩玉的習慣。
玉石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唐朝多用金飾,而玉石則變成點睛之筆,玉石的應用實際也都是裝飾玉,不過這種高貴的裝飾玉不流行于民間,而在宮廷使用。
金飾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金屬工藝已經掌握了十分成熟的工藝,一塊金子經過焊接榫鉚、刻劃、鑲嵌、鎏金、鏤空、失蠟澆鑄、金銀錯嵌等工序,被制作成各種精美的配飾。
金飾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金器上多在紋飾衍變,板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錘打、刻鏨與鑲嵌等工藝,更是使人驚訝。
帶鉤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鐵上錯金嵌銀,即金銀錯工藝。
腰帶帶鉤的功用就有數種,一種是橫裝于帶端用來搭接革帶兩端的,一種是與環相配直掛在革帶上勾掛佩飾的。另有一種較長的衣鉤可裝于衣服肩部勾掛衣領或裝于衣領勾掛衣服肩部。到了唐朝期間,則主要以金質為主。
帶鉤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歷史中記載的唐朝女性的典型形象就是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課件腰帶是女性的常規裝飾,而在男性中,根據品級不同,要是會選擇不同的材質進行裝點。
護甲套
中國古代蓄指及飾戴護指套的傳統由來已久,最早的形態來是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簡練而實用。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據《韓非子》一書記載:戰國時韓國國君韓昭侯周圍的侍臣,即全都蓄著長甲。絕大多數以金銀制成。
護甲套
甄嬛的清朝時期:清宮的皇后、嬪妃們的指甲套質地有金、銀、玉、玳瑁、銅、琺瑯等多種材料,利用鏤空、鏨花、鑲嵌等裝飾手法,紋樣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背面多為鏤雕,極少封塞,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致憋悶,將護甲套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