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原始的玉石被賦予了人類的思想,它所呈現的絕代風華便將那些極具智慧與美感的愛玉之人凝聚起來。像沈理達這樣,與玉石、與翡翠“緣定終身”的人們,他們傳承、發揚玉石文化,并投身到復雜的工藝之中,將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傾注到每一件玉石翡翠的制作上,呈現出玉石翡翠最精彩的人生。
君子比德于玉
“每一件翡翠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會像你訴說它的情感、它的期望、它的夢想,它會用不同的方式告訴你,它擁有如歌的生命和靈魂!睖厝岫皇吹赜檬终仆衅鹨呀浛催^無數次的翡翠掛件,沈理達如是說。原來,翡翠玉石,早已不只是一塊堅硬的石頭,它一直在表達自己,不知欣賞它的人是否感知到了?
在沈理達看來,翡翠是經過億萬年沉淀出的精靈,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我們理應尊重它、珍惜它。君子比德于玉,古人以玉石作為衡量君子言行的標準,這是對玉石的尊重。相對于古代,今天的玉石翡翠已然進入尋常百姓家,但是中國人內心對玉石的虔敬之心,不應該因此而減淡。
“夫昔者君子以德于玉焉”,孔子認為玉石所具有的特質與儒家思想中修身養性、“仁、義、禮、智、信”的德行不謀而合。古代人們佩玉,絕不是為了簡單的裝飾,在表現外在的美的同時,主要還是要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也就是表現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并以玉的溫潤色澤代表仁慈,堅韌質地象征智慧等。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范人的道德,同時用“鳴玉之聲”限制人的行為動作。
今天,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普遍提高,玉石、翡翠珠寶已經成為日常裝飾品之一。沈理達特別不想看到翡翠玉石的商業化操作,諸如以次充好、作品只追求經濟價值等,在日常的翡翠研究中,她以自己的切身體悟,分享與翡翠相處的點點滴滴,先后出版了《翡翠素養》、《翡翠審美》、《沈理達看翡翠》等翡翠叢書,以知識圖表、產品解說、感悟分享等形式,讓業內外人士輕松獲取翡翠知識,感受千年玉石文化,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精靈的虔敬之心。相信,當我們以一片寧靜之心,去閱讀那些發自肺腑的文字,我們即將收獲的,不僅僅是翡翠行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內心人文素養的一次提升。
玉石的情感寄托
中國是愛玉的國度,玉石文化的傳承貫穿了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史,人們賦予玉石以靈性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將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希望寄托于玉石文化中,進而形成了獨特的華夏文明的實物圖騰——靈玉精神。
沈理達認為,靈玉精神是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人們內心最美好的祝愿。在翡翠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中國人對玉石的情感絕對不能忽視。玉石被人們賦予了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祈福驅邪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就應該有寓意福氣連連、健康長壽的福祿壽、象征步步高(002251,股吧)升的象上封侯、象征生生不息的玉蟬、寓意品格高潔的歲寒三友……這些傳統的美好寓意應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以現代人最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
作為專業的翡翠從業者,沈理達的每件翡翠成品產生之前,都需要經過設計師的精心設計和玉雕師的細心雕琢;通過選料、設計、切割、雕刻、鑲嵌、拋光等多重工藝后,才能讓作品呈現融入設計理念和情感寄托的美感。她說,往往也是這種寓意深刻的文化內容,才能賦予翡翠最精彩的靈魂,發揮它的靈玉價值。
翡翠永遠少不了兩個文化的基礎:“緣”與“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更需翡翠匠人們將翡翠這一獨具中國文化的珠寶題材與東方傳統更好地結合,讓它在世界珠寶中展現出更豐富的文化元素。如今的翡翠作品在設計上,于翡翠而言,傳統雕件和現代珠寶的鑲嵌類產品都是最真美的表達。只是傳統題材的雕琢技藝能夠傳承無數代,它的那種美是經得起時代推敲的。
在傳承中創新
珠寶范圍廣泛,沈理達和她的植福緣專注于翡翠。翡翠屬于硬玉,和田玉、岫玉、獨山玉、白玉等則為軟玉。翡翠與軟玉相比,硬度和韌性更高,結構更細膩,光澤更強,更經久耐用。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歷史,翡翠卻被稱為玉中之王。沈理達把翡翠的美歸結為:雅、韻、靈、巧、艷,翡翠不僅僅有軟玉的各種特征與氣質,還以其更為豐富的色澤、更高的硬度和韌性呈現出軟玉所沒有的美;它不僅延續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更符合國際化的近現代思維,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因此,她在翡翠作品的設計上,除了繼承著傳統技藝和傳統方式外,還將舶來的鑲嵌技術相融合。鑲嵌和鏤空正是植福緣翡翠的兩大特色。
鏤空這一雕刻技法,歷史悠久,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透雕圓孔為飾,宋代以后的鏤空裝飾日益發展,清乾隆年間的鏤空工藝達到古代頂峰,今天的鏤空技術在植福緣的作品中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鏤空雕刻的藝術品美感卓絕,對玉雕師的技藝要求也是最高的,大部分工作再先進的機器都無法替代。
沈理達一直最大限度地采用傳統手工雕玉方式,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她眼里,這是人和翡翠最深刻的靈魂對話,也是翡翠從業者最快樂的事情。就說鏤空,雕刻的功力、線與面的處理、各種造型的變化、各種形態的呈現,要求意、形、雕刻工具有機地融為一體,期間還要靈活運用各種雕刻手法。這需要的不僅僅是雕刻的手工技術,還有玉雕師對翡翠的感情,對作品設計理念的理解等等。雕刻過程中更需要注意翡翠本身的特性和成品要求,單是從結構力學的角度核算和測驗翡翠成品的承載度,用密度相當的物品替代測驗,就需要經過難以想象的反復次數,耗費大量的時間;即使測驗成功,在翡翠上面實施又是另一回事,高達70%的失敗率,絕對是大多數人無法承受的。
鑲嵌是兩件物品互相包容的過程,沈理達特別注重二者的配合與共融。在設計上關注材質顏色造型的搭配,在工藝上講究鑲嵌的手法,尤其是鑲嵌連接處的細節處理。根據作品的不同,有爪鑲、釘鑲、軌道鑲、包鑲、框角鑲等多種技法。在制作上,植福緣作品的鑲嵌由于獨特的設計,大多采用手工起版,過程相對復雜,耗費時間也比較長。但是成品的細節處非常精致,交匯處非常細膩,沒有突兀感,與普通鑲嵌作品相比,看上去感覺只差一點點,稍微比較,就能分辨出差距。這不得不說是沈理達作為傳承人在此技藝上的突破。
熱愛翡翠,更熱愛翡翠所傳達的文化美。沈理達以國際化的視角、最時尚的技藝和表達形式,向世界、向子孫后代傳達八千年玉石翡翠文化的內涵,讓翡翠這一東方瑰寶以最璀璨的形象譜寫它多彩的生命和生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