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無論賭石、毛料、成品,有一些最基本的要素是判斷翡翠本質的優略程度,這些最基本的東西貫穿前前后后整個翡翠生涯之中,最簡單也是最難把握的東西,也是翡翠相對其他寶石更為復雜的原因。
首先,“種頭”是翡翠第一要素,因為它是翡翠根本所在。種是一個綜合概念,它取決于結晶體大小程度、晶體致密程度、晶體排列整齊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種老種嫩。種頭程度外在的表現就是在翡翠拋光完成之后,成品的光澤度(油性)、鋼味強弱(肉質細膩緊致)、熒光強弱等。對于賭石(半賭、明料),更多是在拋光之前憑借賭手盤貨經驗進行的預估,需要積累大量的毛料到成品的加工及拋光經驗。
其次,是翡翠的“地”,有人把將“地”定義為翡翠色之外的翡翠的部分,這種認識在解釋有些現象時會出現問題,個人認為翡翠的“地”應該更廣泛的延伸至整個翡翠個體中,包括有色部分,只不過色生長于地之上。“地”的要素包含雜質多少、灰度、通透度、均勻度等。雜質包含棉、絮、黑等等;灰度高會導致無色地方的翡翠發灰,有色部分發暗,讓翡翠的感官缺少清亮明快,美感會不同程度的降低;通透度其實與種頭與雜質多少有關系,例如肉質細致緊密會增加翡翠通透度,再比如棉絮會影響翡翠通透度,而對于一種特殊的形態——糯化料子,它可以理解為肉質細膩緊密但又有類似棉的物質,只不過均勻到極致,出水成品有種特殊的味道;再有翡翠肉質的均勻程度也是翡翠“地”的重要因素,如果晶體忽大忽小、忽緊忽密,則對地的通透程度以及色分布形態有很大的影響。
再次,是翡翠的“水頭”,它是指光線(自然光線)入射翡翠,肉眼能夠分辨的深度。影響水頭的因素包含種、地、色。同樣品質下,種好、地凈、無色翡翠水頭最長。比較極端的兩個例子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白玻璃翡翠及墨翠,水頭白玻璃最長,墨翠最短。
最后一種要素是翡翠的色,分為綠、紫、紅、黃、藍、黑、白、無色等等。而由于紅、黃、藍致色因素,會導致偏色。例如綠色偏黃的代表黃陽綠,偏藍祖母綠,無偏色為正綠;紫色偏紅為椿紫,偏藍為茄紫,無偏色為正紫。
以上是確定翡翠品質好壞的一些基本要素,但需要有一個概念,無論種、地、水、色,不是一個離散的概念,翡翠作為一個天然的寶石,生成的翡翠過程中的內外部環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連續形態,理論上每個因素都存在無數種等級分類。例如通常所說的冰種(玻璃種與冰種界限比較模糊,可以認為極品的冰種即為玻璃種)、糯種畢竟太籠統,通過種、地、水要素可以對這兩類進行更細致的無限劃分,劃分的顆粒度取決與玩家的品質敏感度以及市場認可度。這也是翡翠品質復雜的原因之一。
對于確定翡翠品質來說,不僅本身每種要素有無數種情況,還需要進行這些要素綜合考慮,需要面對某個翡翠個體進行基本因素的組合判斷,最終確定其品質,進而確定其價值,這也是翡翠復雜程度的另一原因。
對于第三種增加翡翠品質判定原因是其他因素了,包括形狀、大小、特殊性(類似怪狀料)、顏色分布組合(雙色、三色、五彩等)等等,如果是成品還有題材、雕工的因素,這也會帶來更多更復雜的組合可能。
以上闡述了影響翡翠品質的基本四要素、連續概念、組合概念以及淺談其他因素,貌似無解,事實上有一個辦法可以簡化這種判斷,那就是市場對于品質敏感的顆粒度,也就是說市場對于翡翠品質的價值判斷敏感度最終決定了翡翠品質的等級分類,通過市場中的交易經驗,結合理論依據,鍛煉對于翡翠品質的敏感度,無論是對賭石、盤貨、成品買賣都將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