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理財周刊報道,根據奢侈品品牌自身的歷史、全球規模以及在國內的認知度綜合考慮后,理財周報記者選出11家奢侈品品牌和奢侈品集團,涵蓋市場上熱門的奢侈品品牌對其發展勢頭進行對比。
其中首先包括了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LVMH、Kering(開云)、Richemont(歷峰)。
與這些擁有眾多奢侈品牌的集團相比,愛馬仕、PRADA、Tiffany、Coach、Ferragamo、Burberry、Hugo Boss等雖然體量上不能與之相比,但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上來看,卻足以讓三大奢侈品集團艷羨不已。
不過,對于投資者來說,長期投資奢侈品股票是一件穩賺不賠的買賣。
因為縱觀所統計的奢侈品牌中,與發行價相比,所有品牌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有的股價甚至增幅高達43倍。
LVMH集團6049億元市值居首
在理財周報記者統計的11個奢侈品集團和品牌中,排名前三的分別為LVMH集團(約合人民幣6049.46億元)、Swatch集團(約合人民幣5877.49億元)、Richemont集團(約合人民幣3481.45億元)。在三大奢侈品集團中,唯獨Kering集團未進前三,排在第五位。
作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LVMH集團成為奢侈品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也并非一日之寒,其市值的大起大落如同過山車一般。
LVMH集團在股市上的表現似乎與其奢侈品集團霸主地位不相符,股價一路跌宕起伏。1999年4月,LVMH以48.45歐元的發行價在法國上市,初期表現亮眼,股價一路攀升。2000年8月份就創出了當時的新高95.55美元,此后便開始進入下行通道,一路跌破發行價,至2001年更是創出了34.90歐元的最低價。之后一路震蕩上行,在2007年10月份震蕩反彈至另一個高點87.82歐元后,又一路下跌,在2008年11月再次跌到谷底價44.58歐元。之后進入震蕩上行通道,截止到今年9月23日,股價為146.85歐元。與發行價相比,14年間,LVMH集團的股價翻了2倍。
Swatch集團以中低檔腕表著稱,但仍不乏寶璣、寶珀、格拉蘇蒂、歐米伽等高端腕表。這樣中低高錯落有致的產品結構也讓Swatch集團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不至于遭受嚴重的業績下滑。
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上,Swatch集團比LVMH集團走得順暢些。2003年3月14日,Swatch集團以每股101.75瑞士法郎的發行價開始上市,總體來看,股價一路震蕩上行,至今增幅達到4.7倍。
具體表現為:2007年9月,股價達到382瑞士法郎的階段性高點后,便進入下行通道。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2008年至2009年初一直下跌,最低點在2009年3月達到124.5瑞士法郎。之后開始走上正軌,進入窄幅震蕩上行周期,如今股價高達589瑞士法郎。
與Swatch集團以中低檔腕表為主的產品結構不同,Richemont集團云集著各種高端腕表。如果沒有遭遇全球經濟危機或者中國的政治反腐,也許Richemont的股價會一路窄幅震蕩上揚。但這場經濟危機無疑給Richemont集團帶來重創,市值縮水近4倍。
2003年3月14日,Richemont以每股19.95美元的價格在瑞士上市。上市后,股價一路窄幅震蕩攀升,一度在2007年10月份創出79.50瑞士法郎的高價。此后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股價一路下跌,直到2009年3月創下16.67瑞士法郎的歷史最低價,跌破了發行價。重創后,股價開始反彈,一路小幅震蕩向上,至今創下93.85的歷史最高點。
愛馬仕14年市值增長近10倍,PRADA股價兩年漲近2倍
在單獨的奢侈品牌中,唯一能與三大集團市值抗衡的是愛馬仕。單從LVMH集團總裁阿諾特多次想要收購愛馬仕的決心來看,愛馬仕這塊香餑餑的確饞人。
1999年3月26日,愛馬仕以24.67元每股的價格開始上市,但上市后的7年時間內,愛馬仕的股價基本處于一個橫盤階段,沒有多大漲幅。不過,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愛馬仕的股價開始進入啟動階段,此后一路窄幅震蕩向上,尤其是2010到2012年間,股價上升勢頭明顯。如今股價為267.45元,14年間,股價翻了10倍,市值也隨之快速增長。
正如愛馬仕在經濟危機中的堅挺表現一樣,2008年愛馬仕的股票也罕見地躲過一劫,并沒有像其他奢侈品股票一樣遭受重挫。
在理財周報此次的奢侈品市值勢力榜中,愛馬仕以1786.48億元的總市值排名第四,僅次于Richemont,在獨立品牌中位列第一,超過位列第五的Kering集團,其總市值為216.7億歐元。
幾乎和愛馬仕一起上市的Kering集團,在前五大市值中股市的走勢最弱,整體走勢形成一個碗狀。
1999年4月Kering以每股139.7歐元上市,剛一上市,Kering股價表現勇猛,股價一路飆升。在當年12月24日就創下歷史最高價262.50歐元。可惜之后股價一路震蕩下跌,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對Kering集團更是雪上加霜,到2008年11月創下歷史最低點31.54歐元,市值嚴重縮水。之后反彈緩慢上升,如今股價處于上升趨勢,截至9月23日,股價為172.75歐元,與發行價相比,僅增長23.6%,
14年間,股價增長不到一倍,如此疲弱的股市表現與Kering集團第三大奢侈品集團的地位實難相符。這似乎與Kering集團一直動蕩不安的定位有關,在Kering集團旗下有三大部門:奢侈品、體育與生活時尚、零售。近幾年,體育與生活時尚部門不斷拖累集團整體業績,集團也逐漸向奢侈品部門靠攏。從原來的PPR集團改名為Kering集團似乎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另外一個奢侈品股市神話來自PRADA,2011年才開始上市的PRADA用一年一倍的股價表現證明后來者居上的雄心。
與其他奢侈品集團上市選擇不同,PRADA將上市地點選擇在香港。2011年6月,在歷經波折之后,普拉達終于以39.50港元的價格登陸港交所,這是此前公布的定價指導區間的最低價。
由于之前在香港的路演結果差強人意,機構投資者雖然表現了極大熱情,有5倍超額認購;然而個人投資者卻很少問津,多數人對于估值過高和PRADA的未來發展前景充滿擔憂。
但之后PRADA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在初期不被市場認可的情況下,PRADA在2012年1月初達到歷史最低點32港元左右后,便一路攀升,至2013年3月初達到81港元的歷史最高點。截止到9月23日,股價為75.500港元,增長近2倍。
Coach股價13年漲27倍,Tiffany26年上漲43倍
雖然定位為“入門級的奢侈品”,但COACH在股市上的表現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2000年,Coach以每股2.8美元左右的價格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此后股價一路攀升至2007年4月份的高點53.79美元,之后進入下行通道。在2008年至2009年期間,股價一路向下跌入2009年2月份13.98美元的低谷,再次上漲,到2012年3月份創下至今的高點77.09美元。13年間,COACH股價漲了27倍,市值增長也超過20倍。在此次的市值勢力榜中,COACH以115億歐元的總市值排名第七。
值得注意的是,COACH為了擴大投資者基礎,表明對亞洲市場的重視,2011年9月開始在港交所上市,開盤報于47.65港元。但至今,COACH在港股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截至9月24日,收于42港元,低于發行價。
作為純粹的珠寶品牌,Tiffany以620.77億元的總市值位列第8,但以投資的角度看,Tiffany堪稱奢侈品中的第一牛股。
1987年3月,Tiffany以1.84美元的價格在美國上市,但在前十年的時間里,Tiffany的股價雖穩步上漲,但漲勢稍慢,到1998年9月,才漲到8.33美元每股。此后進入快速上漲通道,但一路伴隨著寬幅震蕩,在大起大落中曲折向上。從2008年到2009年間,股價一路下跌,最低達到2009年2月的19.04美元。之后震蕩上行,在2011年7月8日,創下至今的高點82.30美元,截至9月23日,股價為79.40美元。
在理財周報記者統計的奢侈品市值勢力榜中,Hugo Boss的上市時間最短,至今漲幅僅為20%。2012年6月22日以每股80.31歐元的價格上市,總體來說,Hugo Boss的股價也是跌宕起伏,但至今的振幅不大,最低點在2012年9月達到每股68.17歐元,最高點則為現在的每股96.6歐元。
市值排名僅次于Hugo Boss的是以“明星御用皮鞋匠”著稱的Ferragamo,甚至有奢侈品業內人士認為其將有可能取代LV此前的地位。雖然上市時間不長,但Ferragamo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頗為亮眼。
2011年7月,Ferragamo以10.65歐元的開盤價在米蘭交易所上市,上市初期的股價震蕩相對較大,最低價在8月19日達到9.92歐元。從2012年1月開始,Ferragamo進入發力增長期,此后一路窄幅震蕩向上,股價至2013年7月19日攀升至目前的最高點26歐元。之后,小幅回落進入整理期,截止到9月23日股價為25.31歐元,增長2倍多。
排最后一名的為大名鼎鼎但市值僅為1.28億歐元的Burberry。總的來說,Burberry的股價表現可以說在曲折中攀升。
2002年1月以231便士左右的價格上市,登陸倫敦交易所。此后股價一直緩慢穩步上升,到2007年4月20日,達到階段性的一個高點,此時的股價為720.5便士,接著便一路下跌,到2008年11月28日,達到最近幾年的一個低點——每股205.5便士。此后,便加速上漲,但2011年至今,經過震蕩整理后,達到最新的高點——每股1626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