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五一”小長假將至,珠寶、名表是內地客去香港購物的例牌。不過近日香港消委會指出,接到的珠寶鐘表銷售相關投訴不但有增無減,且持續上升。消委會今年首季接獲189宗涉及珠寶鐘表銷售的投訴,較去年同期的143宗增幅達32%。為提醒消費者這些潛藏的陷阱,消委會舉出珠寶鐘表銷售手法的常見投訴個案,以防消費者成為受害人。
案例1:意大利款式表冒充意大利品牌賣
胡先生的岳母在鐘表珠寶店內,獲店員介紹一款聲稱是意大利品牌的手表,她不諳英語,不明白該款手表包裝上的英語資料,于是根據店員的推介,以港幣2400元購買三枚意大利品牌手表。
回家后,胡先生發現手表并非意大利品牌。他懷疑店員存心誤導他的岳母,要求店方退款。店方以貨物出門為由拒絕退款,胡先生于是到消委會投訴。鐘表珠寶店其后承認,該款手表實為以意大利款式制造的手表,其后,店方提出讓胡先生岳母于店內換取相同等值貨品。
案例2:十多萬元買來三只“水貨”表
投訴人苗先生以港幣141800元購買三只名牌手表,但其后發現手表是俗稱“水貨”的平衡進口貨,由于他擔心手表沒有全球保養,與店方交涉要求取消交易及退款,但徒勞無功,于是向消委會求助。店方承認苗先生購買的三只手表中,只有一款為原裝行貨,享有全球保養,至于其余兩只手表,店方答應為苗先生提供兩年保養服務。
案例3:劣質鉆石英文說明來遮掩
范小姐以港幣38000元購買一枚附有證書的鉆石戒指,她發現鉆石證書中列有“Pinpoint,Internal Graining,Surface Graining”等名詞,于是向店員查詢,店員指有關數據重要性不大,她不用理會。然而,范小姐其后從網上資料得知,鉆石證書上的相關資料是表示鉆石有紋。她不滿店員沒有向她解釋清楚,又認為有關資料會減低鉆石的保值能力,于是向消委會求助,要求取消交易及退款。經調停后,珠寶店同意為范小姐更換貨品。
消費提醒
名貴珠寶鐘表,價值不菲,香港消委會表示,消費者購買時,應留意以下一些不誠實的銷售手法:吹噓貨品為外國名牌或珠寶玉石的等級,以高價銷售物非所值的貨品;“水貨”當行貨銷售,沒有原廠的全球保養服務;商品失實陳述,舊款當新、產地來源不清等;隱瞞重要商品數據,如瑕疵、曾經過加工、染色或漂白等;金飾的含金量及重量不準確。
同時香港消委會還提醒消費者購買貴重貨品時也應留意以下要點:不要盡信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應要求將承諾記錄于單據上;保留單據、保養證及貨品證書等,以作爭議時的佐證;交易時務必檢查單據金額,確定貨品型號和序號(如有)正確列明在單據與保養證上;自行更改貨品的配置,如金屬表帶換成皮帶等,可能令保養失效;部分貨品須經專門店購買才可獲保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