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產品線
大師系列每一件作品的創作期均會在1-2年才能完成,成本投入更大。
CINDY CHAO的身后沒有大財團的支持,再加上Cindy對每件作品的嚴格要求,這便是不能大產量制作珠寶的根本原因。雖然現在有很多投資人想與她們合作,但都被Kate婉拒。“因為一旦投資者進來,就要幫投資者賺錢,在產品的設計上就會受到限制,這是9年來一直堅持藝術創作的Cindy不能接受的。”Kate表示,“CINDY CHAO現在還沒有達到一個像Cartier那樣的高度,如果現在將投資者融入自己的團隊,也許會使我的品牌停滯不前。目前還不會考慮。”
如今,經過9年發展的CINDY CHAO也有了自己的兩條產品線Black Label和White Label。在創作上相比White Label系列,Black Label大師系列每一件作品的創作期均會在1-2年才能完成,成本投入更大,更關鍵的是每一件作品從臘雕到配鉆再到掏空等細節都是Cindy親手獨立完成的。價格通常也在百萬以上。“Cindy給自己定的計劃是每年最多創作36件作品,但事實上,她從來都沒達到過36件這個數量。2008年Cindy做出了12件、2009年14件、2010年13件、2011年9件、2012年僅有8件。”Kate這樣數著,“作品很少,但我可以理解她,因為我知道她是追求完美和堅持自己的藝術家。”
2009年Cindy的又一力作MasterpieceI“皇家蝴蝶胸針”受到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永久珍藏,這也一舉奠定了CINDY CHAO珠寶的設計及工藝地位。Kate告訴記者,“這個作品對品牌的意義已不在于它的價格,而在于這份榮耀。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每年750萬人次的參觀量,這就意味著每年有750萬人可以看到Cindy的作品。”這成為她已駐扎在國際珠寶舞臺最有力的證明。
在去年,Black Label大師系列年度蝴蝶“重生蝴蝶”在日內瓦佳士得瑰麗珠寶拍賣會中,作為罕見珍貴拍品中的焦點之一,其拍賣價格從預估底標迅速攀升至近5倍之多,最終以約新臺幣2760萬(約合582萬人民幣)的價格被國際藏家收藏。這樣的成就也證明了Cindy作品雖少,但每出必是精品。
“其實光顧Black Label系列的客人往往都是熟知CINDY CHAO這個品牌的老客人。就拿北京店來說,每次有客人進來的時候,我會為他選4件適合他的作品,且只有4件。一是因為Black Label系列的作品數量有限,二是因為當只有4件作品出現的時候,客人才就會把所有的專注都放到這四件作品里,細細欣賞,而不是走馬觀花的瀏覽。因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是因為懂她的作品而收藏,而不是有錢人把玩或彰顯地位的工具。”Kate告訴記者。
CINDY CHAO的另一系列White Label,Cindy則扮演著設計總監的角色,她將腦子里的3D設計圖像,分享給臘雕團隊,并把該如何雕刻的細節加以強調,之后便有蠟雕團隊進行操作,而Cindy只做最后的審核和把關。其價格必然大大低于Black Label系列,從幾萬到百萬不等。但White Label系列的珠寶業鮮少會出現復制品。Kate又一次強調了,CINDY CHAO不做批量生產。
撤掉專柜開藝廊
“當樹葉開始繁茂生長時,就必須要修剪,為的是之后更好、更茁壯的發展。”
在品牌的經營上CINDY CHAO也做出了巨大改變。今年兩姐妹決定將位于紐約Bergdorf Goodman百貨的CINDY CHAO專柜撤掉。
Kate解釋道:“紐約Bergdorf Goodman百貨是七星級的時尚購物天堂,起初我們能進到里面也是很高興的,但同時商場的銷售量也是很快的,所以必須要保證有一定的供應儲存量,而我們恰恰不能以降低作品質量來換取大量生產。另外一個原因是在這個專柜里只會看到White Label系列產品,但今年我們有新的藝廊要開業,所以也不打算生產過多小件的作品,因此我們決定撤掉了。”
撤掉柜臺是否會影響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Kate回應稱,“我不認為沒有店面就沒有影響力,今年CINDY CHAO在國外的新聞事件絕不會因此而銷聲匿跡。”
Kate認為,品牌建設就像蓋房子,此時正是CINDY CHAO重新架構鋼骨結構的時候。“在做市場的時候,一些決定可能會讓品牌暫時失去一些東西,但經過有目的性且精確策劃后,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利潤,我們的目的也是把品牌濃縮到最好。經過了兩年的沉淀,今年我們在香港就將全新開幕一個CINDY CHAO的藝廊。除此之外,臺灣也會有新的藝廊店,不同于原來私密會所形式的是藝廊不需要提前預約,直接對外開放。”
相對于紐約Bergdorf Goodman百貨的專柜來說,Kate相信經過幾年的沉淀,她們會以不一樣的姿態出現。
CINDY CHAO自2004年就像爬坡一樣,沉穩而堅定地一步步前進,姐妹倆關掉了所有專柜形式的店面,以私人會所和旗艦藝廊的運營模式告訴世人,CINDY CHAO在走不一樣的路線。Kate告訴記者:“在品牌剛剛起步的時候,我們的經營渠道短缺和狹隘,市場上是不能接受我想達到的這種運營模式,為了品牌的發展,我們只能選擇適應市場。但是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我們的目標就會越來越鮮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逐漸清晰了品牌的定位和運營模式、因此就會抽離不適合現在品牌定位的決定,這更像是一個反向的成長。就像開枝散葉一樣,當樹葉開始繁茂生長時,就必須要開始修剪它,為的是之后更好、更茁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