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寧波11月22日電外觀相似的碧璽首飾,國外只賣幾百元,還是天然硬寶石,國內賣4.7萬元竟是人工制品。浙江省余姚市民陳小姐近日遭遇了這樣一件費解的事情,緣何相似的碧璽首飾國內的價格跟國外竟然相差100倍?她為此尋根追底,想弄個明白。
去年10月,陳小姐在余姚市的一家玉石店里買了一條碧璽手鏈和兩條碧璽項鏈,花了4.7萬元。前不久,她在緬甸旅游時,看到當地也有同樣的碧璽手鏈,就買了幾條,只花了幾百元人民幣。同樣的碧璽首飾國內的價格跟國外竟然相差那么大,有些困惑的陳小姐便將兩次買來的碧璽首飾拿去寧波市質監局做檢測,結果令陳小姐大吃一驚。幾百元的緬甸碧璽是天然的硬寶石,而四萬多的國內碧璽竟是含有害鉛成分的填充類人工寶石。
陳小姐隨后找到那家玉石店的老板,要求退貨,但老板也拿出了一份檢測報告,報告說碧璽手鏈和碧璽項鏈是正品,不肯退貨。雙方協商未果,便找當地工商所尋求調解。工作人員看到陳小姐委托寧波市質監局開具的檢測報告,顯示其送檢的碧璽手鏈和項鏈“含鉛”,未注明含量。經銷商提供的鑒定書則是由浙江寶石鑒定中心出具,隨產品附贈,標有碧璽礦物成分及詳細數據,注明“含有膠質”,但未注明含有鉛。最后工商所采用了寧波市質監局的報告意見,要求商家答應陳小姐的退貨要求,商家表示接受。
據有關檢測機構工作人員介紹,兩份檢測報告都具有法律效力,兩家檢測機構都具有認證資格,并無誰最權威之說,只是檢測的側重項目不一樣,含鉛項目也不是所有機構都在做。碧璽易碎,商家在加工過程中為了避免原料破裂,往往在切割前會對其進行充膠處理,以增強粘合度和透明度。“目前尚無國家標準對填充物作明確規范,只會在檢測證書中注明有少量填充物。”
這位專業人士表示,同樣一個大小碧璽,品質不同,價格差異懸殊屬正常,市場上確實有為了改善寶石外觀而作填充處理的。對于檢測機構來說,只能通過顯微鏡和X-熒光儀,對寶石所含元素進行分析。“對于是不是天然碧璽,填充物占多少才算人工,行業內還沒有確定性標準。”
寧波市工商局有關人員說,當下國內玉石行業沒有統一的價格標準,管理也較混亂,市面上很多商家以次充好,為追求美觀蓄意填充含有毒化學物質的膠,消費者要學會分辨,不要把“鑒定證書”、價格作為評判玉石好壞的唯一依據。要看看隨產品附帶的檢測單上是否有CMA、CNAS、CAL等質量認證標志,同時也可登錄檢測部門的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