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晚期玉勾云形佩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西周晚期銅宗周鐘
明宣德寶石紅釉瓷僧帽壺
最好的官窯瓷器 龐大的善本書庫
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為了中華文化瑰寶的安全,1933年起,故宮“文物大遷移”秘密開始。它們由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后又輾轉到四川、貴州,歷時十幾年,行程數(shù)萬公里,但是卻無一件損壞、無一件丟失。抗戰(zhàn)勝利后,這批文物陸續(xù)運到南京。1948年底,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即,這些南遷文物中的精品又被分三批船運到了臺灣。除了故宮博物院的2972箱文物精品,當時運到臺灣的還有當時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的文物。赴臺后文物先集中在臺中霧峰鄉(xiāng)吉峰村倉庫,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文物逐次遷入,也正式形成了兩岸故宮“一宮兩岸”的格局。
藏量達25515件的瓷器是臺北故宮的一大強項,且有鮮明的特色。蔡玫芬告訴記者,比如明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臺北故宮的藏量是最多的;成化的斗彩,80%以上都存在臺北故宮;琺瑯彩最精的部分也在這里。
臺北故宮館藏宋以后官窯極精而全,如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為傳世唯一品;定窯白瓷嬰兒枕類似品全世界所知僅有三件,臺北故宮藏品的釉色之美及裝飾之精為其中之最,枕底并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題一首,流傳有序;南宋官窯青瓷貫耳壺被視為傳世最大件南宋官窯器;器形模仿自青銅器,器表清晰可見深色紋片;而宣德寶石紅釉瓷僧帽壺為宣德紅釉器的絕美作品。
211190冊的善本書籍收藏堪稱驚人,嵇若昕表示,其中多達200多部的宋版書更是彌足珍貴。如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南宋國子監(jiān)刊本、晉郭璞注《爾雅》(三卷),南宋寶慶元年廣東漕司刊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三十六卷)等,均為極為稀見的珍罕本乃至孤本,且刻工精彩,印制優(yōu)良。
最完整精彩的中國古代書畫收藏
2011年年中時節(jié),臺北故宮與浙江省博物館合作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合璧特展轟動一時。
臺北故宮所藏書畫之精向來得到普遍稱頌,在重要性、精彩性、齊全度整體而言,可稱翹楚。1948年開始的從大陸向臺灣的文物遷移中,僅從北京故宮就運走了5424件書畫作品,如今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增加到6068件。在臺北故宮,可以閱盡中國畫發(fā)展之流變,特展中這部分“丹青瑰寶”共39件,由于書畫對環(huán)境敏感,因此分為三檔輪替展出。而觀眾如想再次一睹這批杰作的風采,可能要等到三五年之后了。
書法方面,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唐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祭侄文稿》,宋蘇軾《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詩帖》,元趙孟頫《書趵突泉詩》等,皆為翰墨之寶。雖然王羲之的真跡至今未現(xiàn),《快雪時晴帖》為唐代精摹本,《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也是以雙鉤廓填法復制而成,但作為公認的高水平摹本,仍能讓人一窺王書圣書法的神采。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為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文本,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一氣呵成,為公認的存世顏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唐懷素自敘帖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全卷強調(diào)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xiàn)。宋蘇東坡書《黃州寒食詩》卷,謫居黃州(湖北黃岡)期間寒食日所作,季節(jié)更替、生活困乏和仕途挫折的情緒,轉化成筆下縱橫流轉的墨瀋,攲側錯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傳九百余年,后人譽為蘇軾存世最好的書跡。更且黃庭堅于1100年陰歷九月前為此卷作跋,令之雙美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