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認為玉雕文化在繼承傳統時表現出的缺憾
和田玉是生命之石,是文化之石,但在繼承傳統的雕法工藝的時候,總表現出些許的缺憾。
(一)和田玉與青銅器
經過漫長的石器時代,慢慢演變為玉石時代,人們逐漸開始認識、認可、利用玉石,并把玉石作為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再到后來,人們把玉石分離出來,作為祭祀用品,用玉石與天地神靈溝通,成為精神的神器。這個時代的玉器多為抽象藝術。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在后來的夏、商、周時代,青銅器的發展推動了玉石雕刻的發展,在傳承中國文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在藝術的創造上留下了些許的缺憾。
首先,青銅器是金屬鑄造的冶煉藝術,而和田玉是心語神功的雕刻藝術,這是兩條不同的藝術道路,雖然有交匯,但更多的還是差異。
其次,青銅器在原料上也與和田玉有著根本的區別。青銅器的金屬質感與和田玉的自然質感是完全不同的,是不同的概念體現,在設計理念上也要依據材質的特性進行加工創作。和田玉雕作品一味地模仿青銅器制作顯然是不合適的,是不能展現和田玉獨特的美感和玉道的。
再次,青銅器的制作是可以循環往復使用材料的,而和田玉的雕刻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材料浪費了就不可挽回。所以,和田玉雕作品模仿青銅器皿的制作,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不科學的。
老子云:“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和田玉之道不能是簡單的模仿,要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說,有獨到的人生感悟和非凡的心靈境界,才能使玉的文化源遠流長。
(二)和田玉的俏色
在光譜中,白色包含了色環上的全色。和田玉的本色是純凈的白色,包含萬色,無色勝于有色,廣博深遠,意境悠長。我認為所有的皮色、俏色都是為它的本色所服務的,是為了能更好的凸顯和田玉的本真,展現和田玉的生命美感,只可作為點綴修飾,萬不可喧賓奪主,失了本色本真。
(三)和田玉的創新
和田玉的發展歷經了原玉時代、神玉時代、王玉時代,每個不同時代的玉器都體現出那個時代獨特的人文氣象、社會狀況,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由此玉文化才能經久不衰,延續發展。
當今,人類歷史文明跨越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進入了科技、信息化時代,和田玉的發展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求索;緊扣時代,不斷創新。
創新,才能生命之樹長青;創新,才能更好地繼承。我們要勇于突破傳統,在和田玉的藝術與技術創作方面不能再一味地厚古薄今,師法古人,要融入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色,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光大傳統,使之更具時代感和藝術感染力。
馬學武大師作品 八環壺
三、我心目中的和田玉之道
和田玉的創作包涵藝術與技術兩個不同的層面。技術是形似的,是一種傳承,是一種展現思想的手段;而藝術是神似的,是展現自我、凸顯個性的表現,藝術創作是永無止境的,是富含生命力的。作品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要通過作品反映作者的精神和理念,一件有思想的作品才能稱之為藝術品。
規律的存在是不可違的,有的規律也許是你看不見的,但沒有規律是萬萬不能,偌大的宇宙也擺脫不了規律的牽引。我心中的玉道正是遵循了這樣一條規律,一條“三.七”比例的規律。
(一)和田玉雕的“三.七”比例
“三分形似,七分神似” 雕琢的真諦,不在于追求形象的完美和逼真,但必須在神態上出神入化,張揚生命的奇彩。這也體現了中國中庸文化中“形為表、藝為趣、神為魂”的審美觀。它將中庸文化中“和”的思想融入到玉雕的創作中,尊重玉石生命的和諧感,在點與面的交匯中,最大化展現玉石天然的美、靈秀的美、拙樸的美、粗曠的美。雖粗曠,卻有形立;雖簡約,卻有情趣;雖點綴,卻傳神韻。
“三分皮色,七分玉體” 和田玉先有玉,后有皮,玉是體,皮是衣。和田玉的美主要蘊含在自身的“體”中,而不在皮色上,皮色只是和田玉籽料的標志,和它歲月感的體現,雕琢不可為了體現皮色美而損害和田玉的天然質感。皮色在作品中只能是陪襯與點綴,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本末倒置;玉為七,皮為三,賞玉質才是目的。
“三分細膩,七分流暢” 細膩的雕琢在玉體上只能占三分,多了會使作品“刀痕累累”、“體無完膚”。七分流暢的大線條是用動態、簡約的手法,把和田玉的自然之美,動感之美、陽剛之美、生命感、年輕感表現出來,而又不傷害七分的天然玉體
“三分鋪,七分主” 在雕琢上把握一個度,無論景還是物,在玉的整體面上,用三分做點綴襯托,。這里的“三”要為“七”服務。強調以玉為主體,雕為鋪。大凡傳世的好作品,多是“三分鋪,七分主”的典型代表。
“三分眼,七分玉” 在玉雕中,打眼也同樣大有講究。眼打在什么位置,打多大,打多少,都直接關系到玉雕作品比例與完美。如果一件作品上打眼超過了作品體積的30%,那么就會損害和田玉的憨態之美,一件比例協調,重力均衡的玉雕作品才能體現玉雕作品的大氣、意境、神韻,“琢”無痕而顯生命力。
為什么要將比例定為“三七”呢?其原因主要有四:
1.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學領域發現了“三.七”分割法,而后美學家柏拉圖將此比例稱為黃金比例。“三.七”分體現了協調性、和諧性,蘊含著美學原理和思想。
2.根據研究,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骨骼方面以頭骨和腿骨變化最大,軀體外形由于近似黃金而矩形變化最小,人體結構中肢體和軀干、五官比例都接近“三.七”分。人類最熟悉自己,勢必將人體美作為最高的審美標準,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廣之,在應用到和田玉中雕刻也是如此。
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在一件作品中三分雕刻已能充分展現形象的東西,三分足以明天下,余下七分還要突出和田玉自身天然美感,傳遞更多“渾然天成”的東西。
4.和田玉材質的美是一種自然賦予它的樸素的生命之美,它的自然特性決定了它的表現手段和雕刻手法,過多的雕琢會損害和田玉的本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