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玉雕師傅老王在雕刻玉麒麟
云南省騰沖市是一個美麗的邊陲城市。它與緬甸交界,近年來邊貿(mào)往來十分紅火。緬甸出玉石,那些有經(jīng)濟眼光的人抓住機遇,將緬甸開采出來的玉石礦毛料買下來,運到騰沖加工成各式各樣的翡翠藝術(shù)品,銷往內(nèi)地或東南亞地區(qū)。因此,騰沖成為玉石加工和批發(fā)的集散地。
到滇西旅游,看傣家姑娘表演,嘗濃濃的普洱茶,到中緬友誼橋上體會兩國不同的風(fēng)情,是很多游客的旅游主題。其實,騰沖的玉石加工也是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不但讓你看到一塊普通的石頭在這里變成一件件美麗的翡翠制品,而且還能從中學(xué)到不少知識。翡翠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品,是家藏珠寶的一部分。但多數(shù)人只看到商店里的成品,卻并不了解它的產(chǎn)生過程。到騰沖就有機會讓你飽覽這些美玉是如何產(chǎn)生的。
騰沖有數(shù)百個大大小小的玉石加工廠,它們或在市區(qū),或在城郊,或在鄉(xiāng)村的農(nóng)戶中,這些玉石廠首先將拉回來的毛料玉石用破石機破開,去掉邊角的廢料,將含玉的部分留下來,然后再決定這些純度較高的玉石該做哪些藝術(shù)品。比如要做一只手鐲,就先將玉石裁切成巴掌大的玉餅,再從中間挖成空心,然后套在木制的旋轉(zhuǎn)機桿上打磨。他們的工藝流程從粗到細,最后才成為成品。而做一件玉雕就更復(fù)雜了:先觀察玉的成分,設(shè)計它的形象,之后畫上草圖,再進行雕刻。雕刻的難度最大,那些老工匠師傅坐在雕刻桌前,絲毫不敢馬虎,只見他一會兒用刀尖刻雕形狀,一會兒放在細小的旋轉(zhuǎn)桿上磨制,簡直比做繡花針還難。
在騰沖郊外的一家玉石加工廠,一位來自河南南陽的王姓雕刻專家告訴我,雕刻玉石的心理壓力很大,本身一塊玉價值就很高,如果雕壞了,就會造成極大的經(jīng)濟損失。所以,他每下一刀,都要慎之又慎。王師傅說,十多年來,他在這兒雕刻的玉石不計其數(shù),其中不乏有失敗之作,但多數(shù)玉雕受到人們的歡迎。前年,他雕刻的一件翡翠貔貅被一位香港客人以1860萬元人民幣買走。說這話時,王師傅的臉上充滿了幸福和自豪。
在騰沖市另外一個玉石加工廠,我看到一位姑娘正將半成品的手鐲套在木旋轉(zhuǎn)桿上打磨。她告訴我說,這是第三段工藝了,前面已經(jīng)有兩個工友粗制打磨了兩遍,這一遍到她手里就變成成品了。姑娘戴著口罩和手套,拿著半成品的手鐲不停地打磨,細細的粉塵被插入的水管澆注著,變成乳白色的泥漿流入廢水盆里。那個翡翠手鐲在她不停地打磨下,慢慢地細膩起來。我問姑娘一天能打磨多少只手鐲?她說能做五六十只左右,要看材料好壞。說話時,她的手仍舊沒有停下。
在騰沖,幾乎每個人都是玉石生意的行家里手。他們對一塊毛料玉石的估價相當內(nèi)行,對一塊玉石能做成幾只手鐲、幾個小佩件,基本上準確無誤。如果得到一塊色度、純度上好的玉石,他們更是如獲至寶,找來許多人一同研究開發(fā),之后才敢下手加工。當?shù)匾晃蛔黾庸ど獾拇鲎灏⒏缯f,玉石加工風(fēng)險很大,所以每加工一件產(chǎn)品,都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