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侯,只要一提到和田玉,浮現在人們腦海里的,恐怕就是白白潤潤的羊脂玉了。難怪在一些和田玉網站、論壇或者貼吧里,總有一些新人一上來就瞄準了一個目標而去:羊脂玉。
究竟什么是羊脂玉,羊脂玉又是不是我們想得到就一定能夠得到的呢?筆者在這方面感觸尤深,不妨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按照傳統分類,羊脂玉是和田玉中的極品,“寶石級材料”,全世界只有新疆出產,并且僅存在于籽料中。之所以叫做羊脂玉,是因為其外觀觀感潔白,質地細膩,光澤滋潤,體現出強烈的油脂感,甚至有抓不牢、怕化掉的感覺。從物理學角度看,羊脂玉中的透閃石含量高達99%以上,遠非其他軟玉所能及,因而極其稀有而珍貴。
現在真正的羊脂玉可以說少之又少,市面上很難見到,即使有,也僅限“圈內”流轉,并且價格奇高,據稱每克已高達3萬至5萬元,并且也絕非有錢就能夠得到的,因為羊脂玉的主人大都“不差錢”,想成功轉讓到手,還得看轉出方是否情愿。
還是說說我自己的“羊脂玉”故事吧。那還是學玉的最初階段,在一家網店里見到一小塊白色的玉石,約摸小指頭大小,賣家只提供了一張模糊而黯淡的圖片,也沒有過多的文字描述,只稱是羊脂玉,6.8克,標價290元包郵,不還價。當時正值為玉瘋狂之際,一見“羊脂玉”三字,哪里還能移走攫取的目光?加上耗銀不多,趕緊毫不猶豫地拍下、付款,然后急吼吼地催促賣家發貨。
待貨物上手,一看竟比圖片上還白,且十分細膩,用裁紙刀試了一下毫無反應,當即認可,飛快地確認了不說,還給了賣家一個大大的好評,甚至還到處炫耀,稱自己終于擁有了一塊真正的羊脂玉,一時引來不少艷羨的目光。
到后來明確地知道了和田玉及其他相似玉石的密度差別及簡單的測試方法后,自行做了一下檢測,發現這一小塊被我視作珍寶的“羊脂玉”居然只有2.65的密度,不僅不是所謂羊脂,就連和田玉的邊都沾不上,只是典型的石英巖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水石——水石的白度甚至可以超過和田白玉,硬度則比和田玉還高,達到摩氏7度,裁紙刀當然刻劃不動;而之所以比較細膩,則是因為其與和田玉籽料的“路線圖”完全一致,都是玉龍喀什河里的卵石,長年累月受河水沖刷,安有不細之理?
一段羊脂夢終于醒來,再仔細看時,發現白度、細度確實都不錯,但油潤度呢?按說,很細膩的和田玉,即使達不到羊脂級,其油性也是相當好的。而所謂羊脂玉,首先就得潤,是吧?否則羊脂玉的“脂”又作何解釋呢?羊脂玉號稱“白如截肪”,截肪是什么?就是一段羊油,維族朋友說得更具體,是羊尾巴油。
這錢肯定是白花了,或者說,花錢買教訓了,“吃藥”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錢花得很值:沒有它,我可能至今還不知道什么是羊脂玉,恐怕還以為滿世界都是這種美玉呢。要是在對羊脂玉的無限向往與追求中,花巨資淘回一塊甚至多塊巨大的號稱羊脂玉的水石,那才是真正的“吃藥”了,對吧?
也許有人要問了:你說羊脂玉十分稀有,怎么很多時侯都能看見鑒定證書上寫著“白玉-羊脂白玉”的鑒定結論呢?這就涉及到真羊脂與“證書羊脂”的關系了。根據2003年的“新國標”,在有的鑒定機構那里,只要軟玉的白度、凈度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具羊脂玉的鑒定證書,而不管究竟是和田料還是俄料、青海料,甚至干脆就是韓料。于是乎,“證書羊脂”漫天飛,并且價格也很容易讓人接受,一時購買者眾。但此“羊脂”非彼羊脂,在老玩家眼里,最多也就是一塊白玉而已,與真正意義上的羊脂玉毫不沾邊,市場價格與收藏價值也有天壤之別。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種俄料,因多有黑色的外皮,業內稱為黑皮料。這類料子中的一部分幾乎能與和田玉羊脂玉相媲美,一時間成為玩家追捧的對象,價格也扶搖直上,公斤價從幾萬漲到了目前的七八十萬,且仍沒有“剎車”的意思。看來,在和田羊脂玉越來越稀缺的情況下,黑皮料作為能夠滿足人們“羊脂欲”的料子,也不失為一種替代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