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在上海發布了其全新的黃鉆系列。雖然鉆石的“無暇”和“純凈”已經被過多渲染,但是真正的珠寶品鑒者都知道,彩鉆的價值遠高于白鉆,在拍賣會上更是逐年走俏。
早在《色·戒》的卡地亞(Cartier)粉色鴿子蛋之前,就有一枚巨大鉆石因電影而一夜聞名,那就是《蒂芙尼的早餐》中,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纖長優雅的頸上閃耀的那枚巨大黃鉆——重逾128克拉的“蒂芙尼黃鉆”
(Tiffany Diamond)。后來,這顆寶石經過蒂芙尼天才設計師史隆伯杰(Jean Schlumberger)的妙手而演變為著名的“石上鳥”(Bird on the Rock),成為蒂芙尼的鎮店之寶,而黃鉆也成為蒂芙尼高級珠寶設計中的重要元素。
蒂芙尼的黃鉆采購基于與Gem Diamonds公司艾倫代爾(Ellendale)礦場的鉆石供應協議。這一鉆石礦場位于澳大利亞西部,以出產頂級品質的鉆石原石聞名于世。這一合作協議使得蒂芙尼公司獲得了能夠在其礦場的經濟周期中采購黃鉆的優先選擇權益。蒂芙尼公司執行副總裁Jon King表示:“這個協議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機會,令我們通過稀世罕有的黃鉆進一步鞏固我們在鉆石界的權威。”
為何這個協議如此重要?這要從黃鉆的來源與珍稀程度說起。我們最為熟悉的白鉆,判斷其價值的4C標準中,顏色(Color)和凈度(Clarity)都強調了白鉆的色彩與無暇。而彩色鉆石則是因為鉆石在生成的過程中,因含化學微量元素不同和內部晶體的結構變形,使鉆石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就黃鉆來說,鉆石在形成過程中,當氮原子取代鉆石晶體中的某些碳原子時,開始吸收藍、紫色光線,因而使鉆石呈現黃色。
彩鉆的鑒定標準也與白鉆不同,在彩鉆的世界里,除去重量等因素,僅就顏色來說,顏色越鮮艷則價值越高。由高到低分別為vivid、intense、fancy和fancy light,以黃鉆為例,對應的為fancy vivid yellow艷黃彩鉆、fancy intense yellow濃黃彩鉆、fancy yellow黃色彩鉆以及fancy light yellow淡黃彩鉆。至于彩鉆的珍稀程度,則可以用白鉆作為參照——白鉆的珍貴與價值,世人皆知,而每1萬顆寶石級的鉆石中,只有一枚彩色鉆石,并且很可能尺寸很小,或者是有瑕疵的。正是因為如此珍貴,擁有好的鉆礦資源就成為了品牌能夠擁有大量彩色鉆石產品的后盾。
彩鉆家族中,黃鉆是相對“人丁興旺”的那一支,出色黃鉆和黃鉆作品也比其他顏色的彩鉆更為常見。除了蒂芙尼的黃鉆寶藏,著名珠寶商格拉夫(Graff)也以鉆石聞名,更擁有許多著名的鉆石。格拉夫的珍寶庫中就包括一枚重達118.08克拉的艷彩黃鉆,開采自南非的一個鉆礦,原石本身即為一個天然的八面體,格拉夫先生也因此決定將其切割成為一枚方形祖母綠切割鉆石。經過切割大師Nino Bianco幾個月的鉆研和切割,它最終成為了這一枚世界上最大的艷彩黃色方形祖母綠切割鉆石。相較于顏色,更難得的是鉆胚所呈現的濃艷色彩,它令格拉夫先生想起了朝陽從非洲群山中升起的美景,也因此被格拉夫以一座非洲莊園Delaire命名,稱為Delaire Sunrise——非洲黎明。 同樣以鉆石起家,被譽為鉆石之王的珠寶商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也擁有大量鉆石珍品。品牌去年曾在上海展示過一枚黃鉆戒指,主石為重達67.67克拉雷德恩型切工鮮黃彩鉆(Fancy vivid yellow),當時的報價超過人民幣1億元。
當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樣巨大的黃鉆基本屬于傳說,此次蒂芙尼推出的黃鉆系列珠寶中,重量為幾克拉的黃鉆珠寶更多的是可以夢想,也可以觸及的——更重要的是,它們也一樣擁有黎明日出般溫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