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囤積鉆石
對于戴比爾斯來說,鉆石的運貨渠道至關重要。該渠道的起點是歐洲的鉆石切割中心,終點是美國和日本的零售商,中間是一張巨大的關系網,包括經紀人、切割工藝專家、銀行家、渠道代理人、珠寶制造商、批發商、二級批發商等。這個網絡中大部分都是猶太人,而且通過聯姻或長期貿易保持著密切的私人關系。其中一條很重要的渠道是倫敦——特拉維夫的鉆石切割廠——紐約,但是以色列的商人往往把鉆石扣下,并不送到紐約。這是因為自1970年以來,鉆石的價格迅速上升,而以色列貨幣卻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在貶值。保留這些鉆石,比把它們切割好再賣出更合算。隨著越來越多的鉆石滯留在特拉維夫,紐約的供應開始短缺,價格也隨之上漲。
1977年,菲利普·奧本海默爵士派兒子安東尼前往特拉維夫,宣布第二年將削減以色列工廠20%的鉆石供應量,其目的是逼迫這些工廠縮小規模。沒想到事與愿違,以色列工廠廠主和經銷商開始建立自己的鉆石儲備庫,他們出2倍的價格,購買戴比爾斯發往比利時和美國的未開箱貨物,比利時和美國的經銷商賺到100%的利潤,自然十分樂意做這個買賣。
以色列人還直接從非洲的走私販子手里購買鉆石原材料,走私貨物的交易中心——利比里亞的“洲際旅館”,幾乎變成了以色列人的鉆石交易所。在政府的命令下,不論是從他國商人還是走私販子處購買鉆石,銀行都將提供80%的貸款,而且利息僅為6%——遠遠低于通貨膨脹率。到1978年,以色列銀行為鉆石貿易提供的貸款達到了8億5千萬美元,相當于其國民生產總值的5%,而這些貸款的惟一擔保就是那些未經切割的鉆石。
1977年底,戴比爾斯發現以色列人已經囤積了600萬克拉的鉆石,而且正以每月50萬克拉的速度增長。照這樣下去,要不了幾個月,以色列的鉆石儲備量就會超過戴比爾斯的倫敦老巢。如果以色列真的控制了這樣大的儲備,倫敦卡特爾將不可能繼續獨享鉆石定價權。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想盡辦法摧毀以色列人的計劃。首要任務就是給銀行施壓,因為銀行用人為的低利率資助著經銷商的投機行為。戴比爾斯公布了一項新政,鉆石出售時將加收高達40%的“附加費”,這個費用為暫時性的,隨時會取消。也就是說,原本值1000美元的鉆石,征收附加費后,購買者要付1400美元,但是附加費取消后,鉆石又只值1000美元了。這就增加了向鉆石貿易貸款的風險,銀行紛紛向借款者追加擔保。同時,戴比爾斯開始向銀行施壓,逼迫他們提高貸款利率。
1978年夏天的幾周之內,以色列銀行把鉆石貿易的貸款利率提升了50%,并且不再以經銷商實際支付的貨款為依據提供貸款,轉而以倫敦戴比爾斯提供的官方價格為依據。
為了進一步施壓,戴比爾斯還找出40家賣給以色列人最多鉆石的歐美經銷商,突然削減了對他們的供貨量。對于以色列商人來說,購買和融資都變得十分困難。有些人開始出售庫存的鉆石,批發價格開始下跌,從而導致以色列銀行加緊回收貸款,鉆石商為了還款,只好繼續出售鉆石,于是引發又一輪價格下跌。如此惡性循環,成百上千的以色列鉆石商破產,銀行接管了他們的貨物。
兩敗俱傷
1981年春天,戴比爾斯的幾位老總緊急訪問了特拉維夫。他們被告知,以色列銀行持有的鉆石總價值已達15億美元——幾乎相當于全世界鉆石的年產量。銀行威脅著要討個說法,否則就把這些鉆石全部砸到市場上,把秩序徹底攪亂。在此之前,他們曾經打算把鉆石出售到美國或歐洲,卻發現沒人愿意接手,市場異常低迷,而且充斥著未加工的半成品。現在惟一的辦法,就是戴比爾斯自己把這些鉆石買回去。但是,戴比爾斯卻不想當這個冤大頭。在蕭條的上世紀70年代,為了維持市場秩序,他們已經從俄國和新近獨立的非洲國家回購了大量鉆石,在此過程中耗盡了自己的現金儲備。雪上加霜的是,1980年,為了避免安特衛普的鉆石市場崩盤,他們又消耗了一大筆資金。當以色列銀行跳出來發難時,戴比爾斯發現自己嚴重缺乏現金。搞定以色列銀行需要大量的現金,如果采取借款的形式獲得這筆錢,將完全改變奧本海默帝國的資本結構,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
奧本海默家族、其他戴比爾斯的高管,以及他們的親朋好友,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以色列銀行傾銷手中的鉆石。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形勢還是惡化了:幾家以色列主要銀行偷偷告訴政府,他們面臨著數額龐大的壞賬損失——統統都是用鉆石來作擔保的。據銀行估計,鉆石相關賬戶的違約金額大概占全部貸款的20%。
這場危機有兩個解決辦法,第一是銀行賣掉鉆石,這將造成全球性的市場恐慌;第二個辦法,就是借助外部援助幫助銀行渡過難關,這些援助可能來自以色列政府或者戴比爾斯,或者兩者皆有。各方通過談判,總算達成了一個解決方案:戴比爾斯回購一部分鉆石,以色列政府則給予在鉆石貸款上遭受損失的銀行一定的豁免。
“沒有人料想到,鉆石也會跟其他商品一樣跌價。”一位以色列銀行家對《紐約時報》說。1980年3月,一克拉無瑕鉆石的基準價格為6萬3千美元,到1981年9月,這個數字跌到了2萬3千美元。正是價格的大幅下跌,導致了以色列銀行傾銷鉆石的行為。1981年底,曾經有一家以色列銀行把價值6百萬的鉆石以4百萬的價格售出。通過這場風波,人們很清楚地看到,對于大規模的鉆石囤積,戴比爾斯根本無能為力。